刘封早有准备,命人抬上一个木箱:许公请看,这是近年来荆州各县官员的考绩记录。蔡家推荐的五个县令,三个贪污渎职;蒯家举荐的三个郡丞,两个尸位素餐。
许靖翻阅着记录,眉头越皱越紧。刘封继续道: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如今荐举之制已被世族把持,何谈?考试虽非古制,却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才之法。
可是礼法……许靖仍有顾虑。
刘封微微一笑:许公可记得《周礼》中记载的之制?乡大夫每三年考核乡民德行道艺,贤者荐之于王。考试取士,不正是精神的延续吗?
这番引经据典终于打动了许靖。老人长叹一声:将军博通古今,老朽不如也。既如此,我愿助将军推行新政。
有了许靖的支持,考试筹备工作进展迅速。然而在考前第三天,一个意外事件险些让整个计划夭折——荆州书院考卷存放的房间突发大火,数百考卷化为灰烬。
刘封深夜赶到现场时,火势刚被扑灭。张喆和一群学子满脸烟灰,正在抢救残存的考卷。
将军,张喆声音嘶哑,火起得太蹊跷,学生亲眼看见有人从后窗逃走……
刘封面色阴沉如水。他心知这必是世族所为,但苦无证据。更棘手的是,考卷被毁,考试该如何进行?
许靖叹道:“都督,考卷被毁,不如将考期推迟十日?”
不必推迟!刘封斩钉截铁,如期举行,正好让那些纵火者知道,他们的阴谋不会得逞。
考试当天,荆州书院外人头攒动。上千名考生排队等候入场,其中有锦衣华服的世家子弟,也有衣衫简朴的寒门学子。张喆深吸一口气,摸了摸怀中精心准备的算筹。
突然,队伍前方骚动起来。几个彪形大汉推搡着守门卫兵,高声叫嚷: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去?我们也是荆州人士!
现场顿时大乱。刘封闻讯赶来,发现闹事者正是蔡府家丁。他冷笑一声,高声道:所有考生听令!持准考证者从东门列队入场,无准考证者一律驱离!荆州军,维持秩序!
一队精锐士兵迅速控制住局面。蔡府家丁见势不妙,灰溜溜地逃走了。刘封登上高台,声如洪钟:诸位考生,今日之事想必你们看在眼里。有人不愿见公平取士,但我刘封在此立誓,只要我在荆州一日,就绝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考试公正!
这番话赢得雷鸣般的掌声。考生们有序入场,书院大门缓缓关闭。
经义科考试在上午进行。张喆得益于书院教育,对《春秋》《论语》等经典颇为熟悉,答题颇为顺手。午休时分,他听见几个世家子弟抱怨题目太难,心中不禁暗喜。
下午的实务科才是张喆的强项。试卷发下,他眼前一亮——第一题就是计算某县赋税:某县有民八千户,上等田两千亩,中等田五千亩,下等田三千亩。上田亩税三斗,中田二斗,下田一斗,问该县一年应收多少粮税?
这正是他近期重点研究的类型。张喆熟练地摆弄算筹,很快得出答案。后面几题涉及水利工程计算、粮仓调配等实际问题,他都应对自如。
最后一科策论,题目是《论荆州安定之策》。张喆想起刘封在课堂上强调的二字,没有空谈仁义道德,而是从减轻赋税、整顿吏治、加强军备等具体方面展开论述,字字落到实处。
三场考试结束,张喆精疲力尽却满怀希望地走出贡院。他看见刘封正站在门口,向每一位考生点头致意。
考得如何?刘封特意问张喆。
学生尽力而为。张喆恭敬回答,只是策论一题,不知是否切题……
刘封笑道:治国安邦最忌空谈。你能从实处着笔,甚好。
阅卷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按照新规,所有试卷都经过糊名处理,由许靖、马良等学者组成的阅卷团在封闭环境中评阅。蔡玳等人多次试图打探消息,均被婉拒。
十日后放榜,州牧府外人山人海。张喆挤在人群中,心跳如鼓。当他终于在榜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张喆,三科皆优,拟授江陵县丞时,不禁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蔡府内一片死寂。蔡玳之子蔡林仅得中等,勉强获授偏远小县的主簿一职。
父亲,难道就这样算了吗?蔡林不甘心地问。
蔡玳眼中寒光闪烁:急什么?考试取士不过一时风尚。待刘备受挫于曹操,荆州还是我们世家的天下!
授官仪式在州衙隆重举行。刘备向及第者颁发任职文书。当他将江陵县丞的印绶交到张喆手中时,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你今日之位,非因家世,而凭才学。望你以才学报效荆州,不负所学。
张喆郑重叩拜:下官定当廉洁奉公,以报州牧知遇之恩。
仪式结束后,诸葛亮邀刘封登临城楼。望着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诸葛亮欣慰地说:士元来信称赞荆州新政,有意让益州效仿。此制若能推广,天下英才尽入主公彀中矣。
刘封却无喜色:军师,我担心世族反扑。蔡玳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诸葛亮轻摇羽扇:无妨。只要主公在汉中得胜,荆州便稳如泰山。倒是你,下一步有何打算?
我想扩大考试范围。刘封目光炯炯,不仅文官要考,武官也应通过军事才能考核选拔。还有,建立官员定期考核制度,优升劣汰……
诸葛亮哈哈大笑:好个刘封!你这是要把整个选官制度翻个底朝天啊!
春风拂过荆州城,带来桃李的芬芳。在州牧府门前的广场上,新刻的石碑巍然矗立,上书唯才是举四个大字。张喆和一群新科官员站在碑前,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