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人口普查(2 / 2)

临湘桓氏,纳税田七百亩。韩玄念着黄册,突然冷笑,可他们家祖坟的墓志铭上刻着阡陌连亘两千亩

桓阶闻讯赶来时,正看见官差在祖田上插丈量杆。这位五十余岁的家主不慌不忙展开一卷帛书:韩督邮,我桓氏田地乃高祖所赐,有书为证!

韩玄不语,亲自抡起锄头掘向田垄。的一声,锄头撞上埋在地下的界碑——上面官田止步四个篆字清晰可见。

伪造丹书,罪加一等。韩玄擦着汗,按《汉律》,匿田一亩罚粟五石。桓公这一千三百亩……

桓阶脸色骤变。六万五千石粮食,足以掏空桓氏三代积蓄。

暮色沉沉,桓府正堂的青铜灯树映得桓阶面色阴晴不定。老管家捧着账册的手在发抖:家主,真要补交六万五千石?这可是...

闭嘴!桓阶猛地拍案,震得茶盏叮当响。他起身踱到窗前,望着郡府方向升起的炊烟——那是白毦精兵在埋锅造饭。

你还没看出来吗?桓阶声音沙哑,刘封要的不是粮食,是态度。

子时的郡府书房,刘封正在批阅公文。忽听门外传来一声闷响,接着是桓阶苍老的声音:罪民桓阶,特来请死!

刘封挑眉。只见这位五十岁的家主赤裸上身,背负荆条跪在阶下。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身后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口樟木箱——箱盖敞开,里面全是地契。

桓氏匿田一千三百亩,按律当罚。桓阶额头抵地,这是洞庭湖畔的良田八百亩,外加四万石存粮,请功曹查验。

刘封踱步到箱前,随手拿起一张地契。洞庭湖西岸,上等水田五十亩——正是最适合屯兵的战略要地。

见刘封沉吟不语。

桓阶深吸一口气:桓氏愿出工匠三十人,助郡丞造改良水排。他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这是家传的《考工记》注本,内有冶炼秘法十二则。桓氏愿献全部技艺,只求将功折罪!

刘封突然笑了,桓公快快请起,我立即上表州牧大人,功曹之功。

桓阶走后,韩玄说道:“主公,这老狐狸突然这么老实……”

因为他嗅到风向变了。刘封轻笑,去岁曹操在许昌推行户调制,世家大族都要纳粮。桓阶这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当夜,黄叙率郡兵突袭吴家庄园。吴家指着屋檐下的燕子窝叫嚷:这些佃户都是来避雨的流民!黄叙冷笑一声,带人砸开地窖——三十名被铁链锁着的壮丁蜷缩在黑暗中,,脚踝烙着字,脚踝上的烙印还渗着血。

这些是。老庄头跪地发抖,家主说……藏在庄里,既不用交税,又能白干活……

庄户名册上记着三百,可实际劳作的,全是精壮男子。

好一个!韩玄拾起地上散落的账本,病故五人,年年如此。蔡公是把官府当傻子?

张府库房里,黄叙踹开暗门。堆积如山的麻袋轰然倒塌,露出掺了砂石的官粮。每袋都盖着张氏义捐的朱印。

去年大旱,张家五千石。韩玄抓起一把米,砂砾从指缝簌簌而落,实际出粮不过三千石,剩下全是河沙充数。

张氏家主跪在地上,突然狞笑:韩玄你可知,这批粮食是要运往江陵犒军的……

那更该死!韩玄一脚踢翻米袋,前线士兵吃着掺沙的粮食打仗,你在后方数着昧心钱享福?

一个月后,长沙郡府的铜壶滴漏声格外清晰。刘封盯着案上摊开的新造黄册,朱笔在与两项下重重划出血红的线。

使君,清点完毕。韩玄的声音带着疲惫与兴奋,共得隐匿人口八万两千三百丁,田七十一万七千六百亩,共收缴粮草二十三石。

桓氏:洞庭湖私藏粟米四万三千石;

吴氏:地下窖藏稻米五万七千石,其中掺砂石者一万二千石

张氏:江陵截获漕粮六万石(袋内暗藏铅块压秤)

刘氏:祠堂地窖储米七万石;

郡丞,仅桓氏一家的存粮,就够我军吃上半年。

诸葛均突然从账册中抽出一张纸:最蹊跷的是这个——蔡氏在长沙、罗县两地粮仓的进出记录,差额足有四万石。

刘封眼神一凛:查!这四万石粮去哪了?

堂下顿时一片倒吸凉气之声——这数字,抵得上半个长沙郡的账面户籍、田地!

腊月祭灶日,刘封做了三件事:

设常平新仓:将二十万石粮食分储十处,每仓派军队进行管理。

推粮印防伪:所有官粮袋需钤三印——郡守印、督粮印、验质印。

立揭赏令:百姓举报私藏粮草者,赏所涉粮食的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