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立学(2 / 2)

与此同时,与官方“城市文化会客厅”项目的接洽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贾长安、苏青瓷与李晟及其上级领导坐在了谈判桌前。

官方带来的合作草案,肯定了“归处”的独特价值,承诺提供场地标识、媒体宣传、部分活动经费等支持。但草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诸多要求:需设立独立的“会客厅”管理小组,官方派员参与;所有对外宣传物料和重大活动方案需提前报审;需定期承接指定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甚至对“归处”原有的商业运营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调整意见。

这些条款,尤其是涉及内容审查和运营干预的部分,触碰了贾长安和苏青瓷坚守的“自主性”底线。

“李导,各位领导,”贾长安态度恭敬,语气却不容置疑,“我们非常感谢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归处’愿意承担城市文化窗口的责任,但我们核心的创作自由和运营模式,是立身之本,必须保留。我们可以接受合理的引导,但不能接受变成第二个‘曲江夜宴’。”

谈判陷入了僵局。李晟面露难色,他欣赏“归处”的独特性,但也必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规避政治风险。

破局的钥匙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秦望舒和她的研创部提供了破局的钥匙。她带领团队,撰写了一份详尽的 《“归处”模式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评估报告》。

报告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阐述了“归处”及其“匠心合伙人”生态在非遗保护与活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乃至对本地就业和特色经济的带动作用。报告特别指出,“归处”的生命力恰恰源于其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不受过度干预的创新环境,一旦失去这些,其文化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这份兼具学术严谨性与现实说服力的报告,被直接递送到了市里分管文化的领导案头。领导阅后,特意召集了相关部门开会讨论,最终批示:“对于‘归处’这类市场涌现出的优秀文化创新主体,要敢于放手,多些支持,少些干预,探索‘放管服’在文化领域的新实践。”

官方的态度随之松动,最终达成的合作协议,在保留基本监管框架的前提下,极大地尊重了“归处”的自主权。

立学之基

“归处学堂”的第一块砖,终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下,稳稳地砌了下去。试点班的成功证明了其模式的生命力,官方合作的落定则为它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宽松的环境。

贾长安看着学堂里那些专注听讲的员工和客人,看着秦望舒与新生研创团队热烈讨论的身影,看着苏青瓷为理顺各方关系而忙碌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学”已立,意味着“归处”不再只是一个商业场所,它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声音、自己传承和创造文化的体系。这体系或许稚嫩,却扎根于坚实的土壤,面向着充满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