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立学(1 / 2)

秦望舒的留下,如同为“归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升级“归处学堂”的蓝图得以迅速付诸实践。然而,将宏大的构想转化为扎实的台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架构与招贤

首先面临的是师资问题。传习部的通识课程和技艺入门,可以邀请秦望舒的学界同仁、以及“匠心合伙人”中的资深匠人担任。但研创部需要的是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前沿方法论的研究人才,实践部则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能指导“美学师”落地的导师。这类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凤毛麟角。

秦望舒利用自己的学术人脉,向几位对“传统文化当代化”议题有浓厚兴趣、且不囿于学院派窠臼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发出了邀请。贾长安则通过“文投基金”和业界朋友,物色有文化项目运营经验和创新思维的市场人才。

面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理念的碰撞。一位来自知名商学院、对文化Ip运营颇有研究的候选人,在听完“归处学堂”的构想后,直言不讳地问道:“贾总,秦老师,你们的理想很动人。但我想知道,这个学堂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如何实现自负盈亏,乃至反哺‘归处’主业?”

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苏青瓷早有准备,她展示了初步的财务模型:“学堂初期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定位为品牌赋能和生态培育。收入将来自三块:一是面向公众和行业的付费课程收入;二是依托研创成果开展的定制化咨询和项目设计服务;三是未来与‘匠心合伙人’共同开发、由学堂背书的联名产品收益。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实现收支平衡,并逐步成为‘归处’文化价值和人才输出的核心引擎。”

这份清晰的商业思考,打动了这位候选人,也让秦望舒看到了苏青瓷在文化理想之外的务实一面。经过层层筛选,几位背景各异但理念相投的优秀人才加入了学堂的核心筹建组。

首期试点班

为了快速验证模式、积累经验,“归处学堂”决定不等万事俱备,率先推出一个面向“归处”内部员工和部分资深客人的“种子学员”试点班——“唐风生活美学入门”。

课程由秦望舒亲自设计并主导。她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了“理论熏陶+实践体验+社群共修”的模式。

· 理论篇: 她不再拘泥于枯燥的编年史,而是从“唐人如何喝茶”、“唐人如何待客”、“唐人如何装饰自己的庭院”等具体的生活场景切入,引经据典,生动还原唐代的生活美学观念。

· 实践篇: 学员们在小军的指导下亲手揉泥,感受泥土的温度与可塑性;在周雯的带领下学习基础的剪纸技巧,体会“镂空”与“连接”的哲学;在老陈的窑口,观看泥坯如何历经烈火淬炼成温润的瓷器。

· 共修篇: 学员们被鼓励将所学应用于日常,在社群里分享自己的“唐风”早餐、书房布置、甚至是以唐诗为灵感的插花作品,形成互相激发、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试点班的效果出奇地好。不仅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那些参与进来的客人也纷纷表示,这次学习让他们对“归处”的体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归属感,甚至有人主动提出希望成为学堂的志愿者或推广者。

官方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