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夜”如期而至。
曲江池畔,被官方“A方案”妆点得流光溢彩,恍如白昼。巨大的水上舞台如同水晶宫阙,数百名演员华服盛装,交响乐的恢弘乐章在水面上回荡,无人机编队在空中变换出“盛世长安”的字样。媒体长枪短炮聚焦于此,嘉宾席上西装革履与旗袍华服交错,掌声与惊叹声不绝于耳。李晟穿梭其间,满面红光,应对自如,这无疑是一场符合主流期待、政治正确的盛大晚会。
而在被划定为“归处”负责的、相对僻静的园林区域,景象则截然不同。按照“A方案”的规划,这里本该是宾客们观看完主舞台表演后,随意走动、品尝小吃的“休息区”,布置着千篇一律的红色地毯、塑料座椅和提供普通酒水的长桌。李晟甚至没有安排重要嘉宾在此过多停留。
然而,当第一批被主舞台喧嚣所扰、信步走来的宾客踏入这片区域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放缓了脚步,脸上的神情由漫不经心变成了惊异与沉醉。
风雅初现
没有刺眼的灯光,只有疏落有致地悬挂在枝头、放置在石畔的复原铜灯,散发出温暖而柔和的晕光,勾勒出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轮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雅的合香,而非廉价的空气清新剂味道。
路径旁,身着考究唐代襦裙、妆容淡雅的侍女(实为“归处”精心培训的员工)静立,并非机械地问好,而是根据宾客的衣着气质,轻声吟诵一句贴切的唐诗,或是奉上一杯温度恰好的、盛在仿越窑青瓷盏中的清茶。这细微的差别,瞬间将人从喧闹的现代晚会,拉入了文人意趣的时空。
光影的诗篇
更令人称奇的是光影。贾长安团队秘密架设的微型投影设备开始工作。没有庞大的图案,没有喧嚣的色彩。光,仿佛是从唐诗里流淌出来的——
走过一片竹林,地面上便悄然浮现王维“独坐幽篁里”的剪影,竹叶婆娑,与真实的竹影交错;
驻足一方小池,水面便漾开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涟漪,花瓣随波光轻轻旋动;
抬头望见飞檐,檐角便栖息的不是灯光打造的凤凰,而是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中,那抹清冷而诗意的月光。
这些光影变幻极其精妙,与实景完美融合,不喧宾夺主,只作为意境的引导和补充。它们不是用来“看”的奇观,而是用来“感受”的氛围。不少宾客忍不住停下脚步,低声吟哦对应的诗句,或用手机小心翼翼地记录这难以言传的意境。
流动的雅集
秦望舒设计的“文人互动”环节更是点睛之笔。一位气质儒雅、广袖博带的“李太白”(由一位文史功底深厚的戏剧演员扮演)正与几位好奇的宾客在亭中“斗酒”(实为以茶代酒),行着考究的唐代酒令,妙语连珠,引得众人莞尔。
不远处,一位“杜子美”则在一片较为开阔的草地上,与一群被吸引过来的年轻宾客玩起了“飞花令”,诗句你来我往,气氛热烈而不失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