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瀚两线告急(2 / 2)

有人忍不住低呼道:

“陈军猛攻皖山,吴军急袭毗陵,这是要两线夹击,亡我大瀚啊!”

“怎么办?如今兵力都在京郊与北疆,哪里还有多余的兵马分援两处呢?”

“要不……咱们先放弃一处吧?毗陵是顾望先前带来的防线,或许咱们应该暂避吴军锋芒,退出毗陵之后,沿河设防?”

“胡言乱语!皖山与毗陵皆是我大瀚门户,丢一处便是引狼入室,岂能轻言放弃!”

议论声此起彼伏,慌乱如潮水般蔓延。

小皇子南宫景攥紧拳头,脸色涨红,忍不住大喊道:

“怕什么!我的工坊里新造的连弩和投石机还没用呢!派我去毗陵,我一定能守住!”

“老九,休得胡言!”

老皇帝南宫俞猛地拍案,苍老却威严的声音压过所有议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他扶着案沿缓缓起身,虽然身形佝偻,但是话语却依旧沉稳:

“慌什么?不过是两线来攻而已,岂能自乱阵脚?大瀚能有今日,可不是靠退缩得来的!”

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郑重地说道:

“陈安急功近利,刚刚篡位登基不久便急率大军来攻,若朕所料不错,如今陈军已是强弩之末了。”

“至于吴国那边,陆锦是个贪恋权柄的人,吴军更是一盘散沙,缺乏统一的调度,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两线告急,看似凶险,却也暴露了他们各自为战的破绽。”

群臣闻言,慌乱渐消,纷纷抬头望向御座上的老皇帝。

老皇帝南宫俞缓了口气,继续道:

“周将军,你不必去皖山了。朕命你即刻率军两万驰援毗陵,王宽曾守过毗陵,熟悉防线,传朕旨意,命他即刻从工坊赶往毗陵,协助守将调度,务必堵住缺口!”

“末将遵旨!”

老将周幸躬身领命。

老皇帝南宫俞又看向太子南宫准下令道:

“老大,你即刻前往京郊大营,调三万步兵出来,分兵两万给周将军,余下一万,朕亲自率领他们驰援皖山!”

“儿臣领旨!”

太子南宫准躬身应下,沉稳的模样让群臣更加安心了。

“丞相啊。”

老皇帝南宫俞看向丞相赵伏,语气缓和地说道:

“你留守在建业城安抚民心吧,当然了,更重要的是统筹粮草。两线作战粮草是根本,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臣定不辱命!”

一道道旨意下达,慌乱的朝堂重新变得井然有序。

老皇帝南宫俞看着各司其职的臣子,欣慰的同时,一股悲伤自心间涌起。

只是站起来简单说了这么几句话,就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自己的生命,恐怕就要走到尽头了。

老皇帝南宫俞压下心里的悲伤,故作轻松地说道:

“陈吴两国想要依靠结盟,对我大瀚发难?哼!朕倒要让他们看看,我大瀚的防线,可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老皇帝南宫俞一把拔出腰间专属于皇帝的佩剑,高喊道:

“想要我大瀚的江山,那就把命交出来吧!”

群臣看着斗志昂扬的皇帝,心中的慌乱消散的无影无踪。

“陛下圣明!”

“陈吴两国此番谋划,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陛下说的对,让他们看看我们瀚军的实力!”

————

朝堂议事散去,夕阳的余晖透过宫墙,将丞相赵伏的身影拉得很长。

他虽已年过花甲,脊背却依旧挺直,刚走出议事厅,便转身对身后的属官沉声道:

“传我令,即刻召集户部、工部、兵部主事官员,半个时辰后相府议事,不得有误!”

“是!”

属官们躬身领命,快步离去。赵伏望着他们的背影,眉头微蹙。

两线告急,后勤是根基,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他不敢耽搁,翻身上马,直奔相府而去。

相府书房内,灯火通明。

户部尚书、工部侍郎、兵部郎中已齐齐等候,案上摊着全国粮草分布图、军械储备册和运输路线图。

赵伏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陛下亲率一万步兵驰援皖山,周将军带两万大军赶赴毗陵,两处战事吃紧,粮草、军械、民夫必须在三日内到位,诸位有何难处,今日一并说清,本相来协调!”

户部尚书李大人率先开口:

“丞相,目前京郊粮仓尚有存粮五十万石,可支撑两线三月之用,但皖山地势险峻,运输困难,恐难及时送达。”

“此事本相已有安排。”

赵伏抬手打断,指着案上的路线图,说道:

“命各地官府征调民夫五千,牛车两千辆,走水路转运至皖山附近码头,再由陆路短途运送,沿途设三个补给点,确保粮草每日能推进五十里。”

他顿了顿,补充道:

“给民夫的工钱翻倍,每日供应两顿热食,若有克扣,以军法处置!”

“属下遵令!”

李大人躬身应下。

工部侍郎王大人紧接着道:

“丞相,军械方面,连弩、投石机等重型武器已从工坊调出,可运输需要专用车架,目前短缺五百辆,恐影响转运效率。”

赵伏略一沉吟,说道:

“命京城及周边铁匠铺连夜赶制车架,优先供应军械运输,所需材料从工部库房支取,不够便向民间征调,事后按价赔偿。另外,派百名工匠随周将军前往毗陵,沿途修补破损防线,协助加固工事。”

“属下明白!”

兵部郎中张大人上前一步:

“丞相,各地驿站传来消息,部分百姓因战事恐慌,有迁徙迹象,恐影响后方稳定。”

赵伏眼神一凝:

“传谕各地太守,张贴告示安抚民心,言明陛下已统筹全局,两线援军已出发,大瀚定会守住疆土。同时,开放粮仓,对受灾及受战事影响的百姓发放救济粮,稳定人心便是稳定后方!”

一道道指令清晰下达,条理分明,原本杂乱无章的后勤事务瞬间变得井然有序。

官员们看着赵伏从容不迫的模样,心中的慌乱也渐渐平息,各自领命离去,书房内只剩下赵伏一人。

他走到案前,拿起那卷粮草分布图,指尖缓缓划过皖山的位置。

灯火下,他的白发格外醒目,脸上的皱纹也深了几分。

方才在朝堂上,他强作镇定,可老皇帝扶着案沿起身时佝偻的背影,以及说几句话便显露的疲惫,却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

“陛下……”

赵伏轻声呢喃,眼神中满是担忧。

他与老皇帝相识四十余年,从潜龙在渊到登基称帝,一路扶持,早已超越君臣之情。

他清楚老皇帝的身体状况,近年来缠绵病榻,此次亲率大军出征,长途跋涉,还要面对陈军的猛攻,身体怎能吃得消?

他想起方才议事时,老皇帝拔出佩剑高喊“想要我大瀚的江山,那就把命交出来”。

那看似激昂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力不从心?

赵伏叹了口气,拿起案上的一杯凉茶,一饮而尽,试图压下心中的不安。

夜色渐深,相府书房的灯火依旧亮着。

赵伏批阅着各地传来的急报,时而提笔批示,时而凝神思索。

忽然,一封来自皖山附近郡县的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陈军攻势猛烈,皖山防线城墙多处破损,守军伤亡惨重,陛下所率援军尚未抵达,陈安亲督战,攻势不减。】

他的手猛地一顿,毛笔在宣纸上晕开一团墨渍。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夜风吹来,带着几分凉意。

远处的皇宫方向,灯火稀疏,想来老皇帝此刻已在赶往皖山的途中。

“陛下,您一定要平安啊……”

赵伏望着皖山的方向,喃喃自语。

陛下心系百姓,励精图治。

可天道不公,偏偏让他在晚年还要亲赴沙场。

赵伏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一次,老皇帝或许真的回不来了。

他用力摇了摇头,试图驱散这不祥的念头。

“不行,后方绝不能乱!”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案前,重新拿起笔,继续批阅奏折。

只是这一次,他的指尖微微发颤,案上的灯火也仿佛黯淡了几分。

天快亮时,赵伏终于处理完所有公务。

他靠在椅背上,疲惫地闭上眼,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老皇帝的身影。

登基时的意气风发,讨伐匪患时的亲力亲为,与群臣议事时的沉稳睿智,以及方才朝堂上那强撑的斗志。

“若陛下有个三长两短……”

他不敢再想下去,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无论如何,他都要守住后方,为太子和九皇子撑起一片天,不辜负陛下的嘱托。

窗外,东方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赵伏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官袍,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出书房。

前方的路充满未知,但他知道,自己必须从容应对才行。

因为他是大瀚的丞相,是后方的定海神针。

只是那心底的担忧,如同乌云般,始终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