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讨论气氛最为热烈之时,刘星海教授的身影出现在了车间门口。
他显然是刚处理完“测温枪”事件的后续事宜,脸上略带倦容,但眼神依旧锐利。
他静静地听了一会儿众人的讨论,尤其是在黑板上那幅清晰的驱动电路图和听到“脉冲电机”“工业时钟”这些关键词后,眼中骤然爆发出明亮的光彩。
他大步走上前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好!非常好!你们讨论的这个方向,极具前瞻性!这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炉门定位的小问题,这是在探索一条通往精密控制的新道路!”
刘教授的目光扫过诸葛彪、吴国华、吕辰以及在场每一位技术人员:“用离散的数字脉冲,来代替传统的模拟量或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实现对机械运动的精确数字化驱动。这是精密控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甚至可以说是未来自动化技术的基石之一!这个项目,必须立项,必须尽快搞出来!”
他当场拍板,给予了最高级别的肯定和支持。
有了刘教授的明确指示,项目的优先级立刻提到了最高。
这个被暂时命名为“脉冲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的研发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提出核心电路方案的诸葛彪、拥有扎实控制理论功底的吴国华,以及经验丰富、善于将图纸变为实物的牛大群师傅肩上。
三人迅速组成了核心攻关小组。
诸葛彪和吴国华负责细化驱动电路的设计,利用“掐丝珐琅”工艺和现有的晶体管等元件,制作出第一版实验性质的驱动板。
而牛大群师傅则摩拳擦掌,带着两名青工,一头扎进了车间的废料堆和旧备件库。
没有现成的脉冲电机,他们就决定自己动手,土法上马,先搓一个原理验证机出来!
他们从报废的旧仪表里拆下精细的小齿轮、从废弃的电磁继电器里取出硅钢片叠成的铁芯、又从库房角落里找到几块废弃的永磁体。
没有精密的绕线机,牛师傅就凭着一双巧手和一台老旧的台钳,亲自用细铜线在自制的线架上,一匝一匝地绕制出电机的定子绕组。
线圈的匝数、绕线方向,都严格按照诸葛彪计算出的数据执行。
“咱们这第一台验证机,不求功率多大,只求原理正确,能动起来!”牛师傅一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自制转子与定子齿极之间的微小气隙,一边对打下手的青工说道,“这气隙是关键,大了没力,小了容易卡死,得匀乎,得恰到好处!”
在牛师傅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如磐石的手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废旧零件,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齿轮被清理修复,轴承座被重新加工,外壳用边角料的铝板敲打而成……
几天后,一个结构紧凑、外表粗糙的两相永磁式步进电机原型,就被搓了出来。
与此同时,诸葛彪和吴国华也成功地在巴掌大的“掐丝珐琅”电路板上,“掐”出了包含多谐振荡器、逻辑分配和功率放大的完整驱动电路。
几颗关键的晶体管和高功率电阻被小心翼翼地焊接在指定位置。
激动人心的联调时刻到了。
所有参与研发的人都围拢过来,屏息凝神。
吴国华负责接通低压直流电源,诸葛彪则手持一个临时加装的频率调节旋钮,目光紧盯着电机转子和旁边的示波器屏幕。
“上电!”诸葛彪低声道。
吴国华合上开关。
驱动板上的指示灯亮起,示波器屏幕上也出现了清晰稳定的方波脉冲信号。
诸葛彪缓缓转动旋钮,提高脉冲频率。
起初,电机转子微微颤抖着,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却没有转动。
牛师傅眉头紧锁,仔细检查着装配间隙。
诸葛彪调整了一下驱动电路中某个电阻的参数,改变了相电流的大小。
“再试!”
这一次,当脉冲信号再次输入时,那台手工打造的电机转子,猛地、清晰地、以一种近乎僵硬的姿态,向右转动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小角度!
然后,随着脉冲的持续输入,它开始“咯噔、咯噔”地、一步一顿地旋转起来!
转动的角度,与输入的脉冲数量严格对应;转动的速度,随着脉冲频率的变化而同步改变!
“成功了!它真的在一步一步地走!”一位青工忍不住欢呼出声。
牛大群师傅黝黑的脸上绽放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用力拍了一下身旁徒弟的肩膀。
诸葛彪和吴国华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那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成就感。
吕辰看着这台粗糙却意义非凡的步进电机,不,现在他叫“脉冲电机”了,看着它那精准而有力的步进动作,心中涌起一股澎湃的激情。
这“咯噔、咯噔”的步进声,在此刻听来,是如此悦耳,如此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