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年关的气息已随着零星的炮仗声和家家户户窗沿下挂起的腌货,丝丝缕缕地渗入京城的肌理。
红星轧钢厂区比往日安静了许多,大部分车间已放了假,唯有大礼堂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实践基地的全体研究人员大会在此举行。
空气里混合着棉袄上未散的寒气、墨水的味道,以及一种只有身处集体之中才能感受到的、躁动而热忱的暖意。
台上悬挂着红底白字的横幅,台下,是一张张被知识和汗水共同雕琢过的面孔。
有风霜历练的老师傅,有目光锐利的工程师,更有众多朝气蓬勃、充满求知欲的年轻学子和青年技工。
许多曾经并肩作战的身影已然奔赴四方,但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让这个集体如同永不停歇的活水,始终奔涌向前。
会议由厂校联合项目办公室主任赵老师主持。
他站在主席台上,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无需提高声量,台下便自发地安静下来。
“同志们!”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的每个角落,“旧岁将去,新年即来。今天我们把大家请到这里,不只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盘点,一次看清脚下路、明确未来方向的誓师!”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回顾与总结。
当一系列扎实的数据图表被投射到幕布上时,台下不禁响起了一阵低低的、充满自豪的惊叹。
板材车间“全流程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的数个月稳定运行数据,堪称一份闪亮的成绩单:生产效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五,产品废品率被牢牢压制在百分之二以下,因精准控制带来的能耗降低达到百分之十五……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沾满油污的双手,是反复推敲的图纸,是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用智慧与汗水共同浇筑的、毋庸置疑的丰碑。
紧接着,会议通报了第二期共五十一个课题的完成情况。
超过九成的课题顺利通过验收,并已在生产或研发中展现出切实的效能。
尽管《中厚板热处理线》旗舰课题因旧炉硬件限制遭遇挫折,但其在控制系统、工艺模型、传感器应用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已为新炉的建设和未来更高精度的控制铺平了道路。
此刻,新炉的基建工程已近尾声,核心控制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同步装配调试。
随后是经验分享。
钱师姐走上前台,她梳理了“轧胚-原位还原烧结”工艺从实验室里一个大胆的设想,最终走向成熟产线的攻坚历程。
她没有回避过程中的失败与迷茫,但更着重讲述了团队如何通过“多道次轧制配合在线反馈调节”“一体压胚-灌浆成型”的智慧,突破了最终的精度瓶颈。
她的讲述朴实而清晰,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与坚韧。
吴国华的分享则聚焦于陶瓷强电电路板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的稳定性设计。
他结合具体的故障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妙的电路布局、接地设计和屏蔽措施,以及陶瓷基板自身优异的特性,确保自动化系统“大脑”的稳定运行。
他的逻辑严密,条分缕析,展现出不俗的理论功底。
最后,方教授代表系统集成团队进行了总结。
他动情地回顾了“厂校协同”在攻克复杂系统时发挥的关键作用。
“机械、电气、材料、控制、热工……来自不同领域的我们,起初就像说着不同方言的人。”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面孔,“但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思维的碰撞与互补。我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翻译,最终形成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文化。同志们,这,是比任何技术图纸都更为宝贵的财富!”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认同,是感慨,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深切的致敬。
辉煌的成果汇报之后,会议的气氛转向一种更为冷静和审慎的基调。
赵老师的声音也随之低沉了几分,他通报了基地目前面临的最严峻挑战——骨干人才的大量外流。
“参与第一期课题,特别是全程经历了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攻坚的核心骨干,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志,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鞍钢、奔赴三线,奔赴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新岗位!”赵老师的声音清晰而沉重,“而目前参与第二期课题研究的同志中,也有一部分已经接到或即将接到调令……”
台下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窃窃私语声响起,尤其是新加入的成员,脸上流露出惊讶与些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