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轧钢厂的陶瓷强电控制模块生产车间里,新建成的“轧胚-原位还原烧结”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发出低沉而富有韵律的嗡鸣。
这声音听在课题组众人的耳中,比任何乐章都更令人心潮澎湃。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追随着每一道工序的流转。
生产线最前端,是经过无数次改进的“印压注浆一体化模具辊”工位。
柔韧的陶瓷生胚带在辊道上平稳输送,刻蚀着精密电路图形的巨大的模具辊,带着千钧之力沉稳压下。
“咔!”
一声清脆利落的轻响,便在生胚带上刻印出深浅一致、线条清晰流畅的凹槽电路图形。
这声音,标志着又一块电路板的“骨架”诞生。
几乎在压印完成的瞬间,粘稠的氧化铜、碳粉混合浆料,通过模具表面的微喷孔,被精准地挤压注入刚刚成型的凹槽之中。
浆料填充得饱满而扎实,肉眼看不到任何气泡或空隙,确保未来电路导通的绝对可靠。
紧接着,与另一条上层生胚带精准对位,经由热轧辊复合,形成一块完整的复合生胚板。
至此,电路的“血脉”已被成功植入“躯体”。
生胚板随后被送入长长的烧结炉。
炉内根据“四段淬炼法”精确划分温区,暗红色的光芒勾勒出温度的阶梯。
从低温区耐心地排除坯体内的有机粘合剂,到中温区完成氧化铜的还原反应,再到高温区实现陶瓷体的致密化烧结,最后进入缓冷区,让材料内部结构在精密的降温曲线中趋于稳定,消除内应力。
当完成全部烧结工序的陶瓷电路板,从出口端平稳送出时,它已然脱胎换骨,焕然新生。
基体呈现出均匀的灰白色,质地致密坚硬,触手光滑微凉。
而嵌入其中的铜电路,则在高温烧结后呈现出一种沉稳的暗红色金属光泽,与陶瓷基体结合得浑然一体,仿佛天生便是如此,牢不可破。
“成功了!看这色泽,听这声音!”一位负责质检的年轻工人,戴着厚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还带着余温的电路板,用特制的小锤轻轻一敲。
“叮!”带着金属质感的响声在车间里回荡,清脆悦耳。
经过一系列检测,质检工人大声报告:“绝缘测试和导通测试,全部一次通过!性能稳定,完全达标!”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连日来的紧张调试、无数次的参数调整,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成功的甘甜。
汤渺教授从质检员手中接过一块成品,仔细地摩挲着那光滑如镜的表面,眼中满是科研工作者见到心血结晶时的欣慰与自豪:“从最初的粉末原料,到眼前这块性能稳定的成品,这条生产线,总算是被我们彻底跑顺,驯服了!”
李怀德也拿起一块沉甸甸的电路板,指尖传来的坚实触感让他心潮起伏:“汤教授,各位同志,大家辛苦了!有了一条产线,我总算是能和兄弟单位们交差了!”
他最近被部里、兄弟单位都快逼疯了,之前产线不成熟,良品率低,产能低下,陶瓷电路板成为了强电控制模块生产的最大短板,部里的任务、兄弟单位的请求,逼得他头发都白了不少。
现在,汤渺教授和钱师姐等人带着王玉书大师傅和工人们,夜以继日,历时三个月,总算打造出来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他也总算是能交差了。
吕辰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车间宽大的窗户。
窗外,不远处空地上堆积如山的暗红色轧钢炉渣,以及其他一些工业废料,在冬日的萧瑟中显得格外醒目。
它们本是工业生产代谢的“废弃物”,但此刻,在吕辰眼中,却似乎闪烁着别样的可能性。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在他脑海中闪过。
吕辰给汤教授递了一杯水:“汤教授,恭喜了!”
“同喜同喜,小吕同学!”
汤教授很开心,他如今作为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主持工业陶瓷和合金材料两个方向的研究,力量强大,带着包括两位副教授在内的十几人团队。
如今陶瓷电路生产线全面建成,研究成果份量十足,实验室的土建工程也是一天一个样,这让他仿佛焕发了新的青春,每天都要去库房转转,看看那些还没开箱的新设备。
吕辰指着窗外的废料堆,语气带着探讨的意味:“教授,看到这些轧钢厂自己产生的废料,我忽然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想向您请教,请您把关。”
“哦?”汤渺教授饶有兴趣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充满探究欲,“小吕同学,说说看,这次又有什么奇思妙想?”
吕辰组织着语言:“汤教授,您看,我们正在千方百计地提升特种陶瓷的性能,同时努力控制成本。而这些炉渣、废料,本质上也是经过千度高温冶炼的硅酸盐矿物混合物,成分虽然复杂,但大体还算稳定。”
他尽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在想,我们能不能贯彻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原则,尝试利用这些炉渣、废料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和工艺调整,烧制成一种既具有足够机械强度、又拥有良好导热性能的陶瓷材料?”
汤渺教授闻言,眉头微蹙,瞬间进入思考状态,手指在电路板上轻轻敲点:“利用炉渣为主要原料烧制陶瓷……这个思路方向是好的,完全符合国家提倡的勤俭节约、综合利用的大方针。但是,小吕啊,这里的挑战可不小。”
他掰着手指分析道:“这些炉渣的来源、批次不同,成分波动大,杂质种类和含量难以精确控制,这会直接影响到烧结过程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性能的均一性。要达到作为结构件使用的强度,需要对基础成分进行精密调控,并优化烧结制度,寻找强度与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他沉吟了片刻,加重了语气:“至于你说的导热性强,如果是想应用在热交换场景之中,那确实是关键。如果最终材料的导热性能太差,热量郁积内部无法有效散发,那么很多应用设想,就要大打折扣了。”
吕辰立刻接过话头,顺势说明自己构想的应用方向:“汤教授你果然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导热性还真是核心考量之一。您看,现在北京城不少区域,都在陆续建设或规划集中暖气管网。目前使用的是铸铁暖气片,固然皮实,但缺点也很明显:笨重、难看、还容易生锈,最主要的是,随着这暖气越装越多,这得耗费多少钢铁?”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汤渺教授:“因此,我想,如果我们能成功利用这些工业废料,烧制出一种强度足够、耐腐蚀、使用寿命长、并且导热性能优良的陶瓷暖气片呢?哪怕导热性能暂时比金属略差,但只要能达到实用标准,其成本低、又美观,还能为国有节省大量钢铁,这将是革命性的!”
渺教授眼睛一亮,显然被这个极具吸引力的应用方向深深吸引了。
“陶瓷暖气片?重量轻、从根本上解决了锈蚀问题、外观可以更美观、而且原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这要是真能做出来,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真正惠及千家万户、改善民生的的大好事!其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都不可估量!”
他推演着技术路径,语速很快:“如果确定以炉渣为主要基料,那么我们就需要加入适当比例的塑性粘土来改善成型性能,还需要加入特定的助熔剂来有效降低烧结温度,节省能耗。同时,必须通过严格的颗粒级配优化,来提升坯体的堆积密度和烧结后的微观结构,这样才能为强度和导热奠定基础……嗯,理论上,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工艺优化,确实存在着制备出满足一般建筑构件机械强度要求和具备一定导热能力的硅酸盐陶瓷制品的可能性!”
他越说越兴奋:“小吕同学,你这个想法非常有价值!极具前瞻性!这不仅仅是做一个暖气片那么简单,它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工业废料利用的全新方向!成功后,或许还能衍生出其他建筑构件、或者耐酸碱腐蚀的化工容器等。这完全值得作为一个正式的重点课题立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