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七月鏖战(1 / 2)

七月的北京,盛夏已至。

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被热浪扭曲,蒸腾起肉眼可见的氤氲。

然而,与室外的酷热相比,红星轧钢厂板材车间改造现场,更像是另一座炼狱。

巨大的车间屋顶吸收了足量的阳光,又将热量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车间里闷热得如同巨大的蒸笼。

这里没有风,空气黏稠而灼热,呼吸间都带着铁锈与汗水的咸腥。

全流程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的改造工程,就在这酷暑中,进入了设备安装与集成阶段。

然而,当理想的图纸与现实的钢铁碰撞时,那些潜藏在毫米、微米尺度下的“魔鬼细节”,便开始陆续登场。

第一个下马威,来自生产线的心脏——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安装。

重达数十吨的轧机底座,被天车小心翼翼地吊装到提前浇筑、并经过精密找平的混凝土基础平台上。

当巨大的底座缓缓落位,安装队的老师傅们拿着经过校验的水平尺、框式水平仪和长长的平尺,开始进行初步的找平对中。

很快,负责带队的郝师傅皱起了眉头。

他反复调整着水平仪的位置,又让徒弟用塞尺测量底座与平尺之间的间隙,黝黑的脸上汗水汇成小溪,滴滴答答落在滚烫的基座上。

“不对,有偏差!”郝师傅直起身,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狠狠抹了把脸,声音带着干涩,“赵老师,沈工,你们来看一下。”

赵老师和沈青云立刻围拢过去。

沈青云拿出水平仪和千分表,亲自上前复核。

数据很快出来,底座与基础平台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存在接近两毫米的微小偏差!

“必须返工。”沈青云的语气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他指着图纸上的技术要求:“主传动系统的安装精度,直接关系到轧制力的均匀传递、轴承寿命乃至最终产品的板形质量。设计允许误差是正负0.5毫米,现在超差三倍以上,绝对不行!”

赵老师也面色凝重地点头:“老郝,这不是小题大做。自动化系统对机械基础的稳定性要求极高,现在是静态偏差两毫米,一旦设备满载运行,振动和热变形会将其放大,可能导致联轴器磨损加剧、齿轮箱异响,甚至引发共振,后果不堪设想。”

郝师傅和他手下的老师傅们脸上却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

郝师傅叹了口气,带着几分无奈和固执:“赵老师,沈工,我老郝干安装二十多年了,经手的大设备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这点偏差,说实话,在咱们现有的条件下,真不算个事儿!用大锤稍微‘借’一下,或者在底座以前都是这么干的!你们读书人讲究理论数据,这我懂,可车间有车间的干法!重新吊装、调整,费时费力不说,这大热天的,弟兄们折腾不起啊!”

他身后几个老师傅也低声附和:

“就是,这点误差,设备一转起来,自己就‘磨合’好了!”

“书生之见,不懂现场……哪能完全按着书本上的来?”

“零误差?那是理想状态!咱们这条件,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一时间,现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僵硬。

一方是坚持理论标准、分毫不让的技术权威,另一方是依赖经验、讲究实际效率的现场工人。理念的冲突,在这闷热的车间里激烈碰撞。

眼看争论就要升级,吕辰走上前,仔细查看了那处偏差,又用手感知了一下底座与基础的接触情况。

然后,他抬起头,对郝师傅说:“郝师傅,您的经验没得说,这底座整体就位又快又准,省了我们大量时间。沈工和赵老师的担心也有道理,这就像盖房子,地基歪一丝,楼顶能歪一尺。”

他缓和了一下气氛,然后话锋一转:“硬吊起来重新垫,确实费时费力。我有个取巧的想法,您看行不行?咱们能不能做个‘丝杠顶推微调装置’?”

他拿起粉笔,在附近一个钢构件上简单画了起来:“找几根高强度的精制丝杠,配上厚实的螺母块。把螺母块焊接在底座的这几个加强筋或者预留孔边上。然后,在基础平台对应位置,预先埋设好坚固的支撑锚板。拧动丝杠,不就能像我们用手动压机一样,给底座一个精准的推拉力,实现微米级的调整了吗?为了省力和控制更平稳,可以在丝杠和锚板之间,垫上几个小吨位的液压千斤顶,用它来承担大部分重量,丝杠只负责精细调节。 这样既不用大动干戈地重新吊装,又能达到精度要求。调好之后,在底座和基础之间塞紧预先准备好的、不同厚度的高强度不锈钢楔形垫片,最后再用高强度灌浆料进行一次性灌浆固定,把‘柔性’调整变成‘刚性’连接。”

吕辰的设想,巧妙地将复杂的“液压同步控制”问题,简化为了一个依赖成熟机械原理为主、液压辅助承重的务实方案。

这既充分发挥了现场老师傅们善于利用机械工具的经验,又以一种更可靠、更符合当时技术条件的方式实现了技术目标。

郝师傅听着,脸上的怒气渐渐消了,他蹲下来仔细看着吕辰画的草图,眼睛越来越亮。

“用丝杠顶?好主意!这玩意儿比全靠液压稳当! 咱们库房里就有现成的高强度丝杠,加工几个螺母块和锚板,我带着徒弟半天就能弄出来!千斤顶也有,平时顶设备用的,正好拿来使!”他一下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干劲立刻上来了。

沈青云和赵老师对视一眼,也微微点头。

这个方案规避了他们对纯液压系统在长时间保压和同步性上的潜在担忧,机械丝杠的自锁性和精确性更让人放心。

赵老师立刻补充:“丝杠的精度要选高的,最好能达到国标8级。灌浆料和工艺,需要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标准来。”

说完,又对王卫国道:“卫国,你配合郝师傅,马上去库房找材料,需要加工什么零件立刻开单子,请机修车间优先安排!”

“明白!”王卫国应声而去。

郝师傅也拍了拍胸脯:“焊接和装配的活交给我,保证弄得严丝合缝!”

一场潜在的冲突,在吕辰提出的这个融合了机械智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有效的沟通协调下,化为了新一轮协作的动力。

这个小小的“丝杠顶推微调装置”解决了眼前的精度难题,其简单、可靠、精准的设计思路还被赵老师要求记录下来,这是实践基地解决大型设备安装精度问题找了一条可行的办法。

轧机底座的难题刚刚解决,“掐丝珐琅”电路板的量产阵痛,又接踵而至。

在实验室里成功烧制出性能优异的样品是一回事,但要将其转化为稳定、批量的生产,却是另一重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