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当主持人宣布自由交流开始后,教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热切起来。
北师大同学们的目光,如同聚光灯般,齐刷刷地聚焦在了吕辰身上。
短暂的沉默和矜持后,一位颇为文静的北师大女生第一个站了起来,她脸色微红,声音却清晰。
吕辰同学,你好。我是北师大中文系58级的李娟。我们都非常喜欢《亮剑》这部小说,尤其是李云龙这个角色,塑造得血肉丰满,极具感染力。我们很好奇,这个角色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吗?您创作他时,最大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谓问出了所有北师大同学的心声,连清华这边的同学们也好奇地竖起了耳朵。
吕辰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先向提问的同学和全场微微颔首致意,声音平和而清晰。
感谢李娟同学的问题,也感谢北师大同学们对《亮剑》的厚爱。首先,我想借此机会说明一点。《亮剑》能够完成并得到大家的认可,绝非我吕辰一人之功。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至于李云龙这个角色,他是我父亲,以及他那些在烽火岁月中并肩作战、牺牲了的、幸存下来的战友们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是这本书真正的灵魂和血肉。我,只是一个幸运的记录者和整理者。创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用我稚嫩的笔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那一代人的铁血丹心和家国情怀,不负他们的牺牲与奉献。
他的回答,诚恳而深刻,将个人的创作再次归功于父辈的牺牲和时代的造就,瞬间拔高了格局,让原本带着些心态的提问,变得肃然起敬。
然而,好奇心并未就此满足。
又一位男生站起来问道:吕辰同学,我们都知道您是清华大学机械系的高材生,专业是自动化。我们很好奇,一个能写出《亮剑》这样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的读者,怎么会选择成为终日与图纸、机器打交道的工科生,这两种思维模式似乎相差甚远。
这个问题同样尖锐,直指吕辰身份的核心矛盾。
吕辰早有准备,他脸上露出思索的神色,然后沉稳地回答:这位同学问得很好。在我看来,文学创作与工程技术,看似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面向人文,一个面向自然,但其核心精髓,是相通的——那就是解决问题
他侃侃而谈:文学要解决的,是如何塑造鲜活的人物、构建动人的故事、传递深刻的思想;工程要解决的,是如何克服技术难题、设计稳定的系统、满足实际的需求。它们都需要严谨的逻辑、创新的思维,以及......一种不竭的激情。写《亮剑》,锻炼了我构建宏大叙事、把握复杂人物关系的能力;而搞自动化设计,则锤炼了我的系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者,对我而言,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或许,正是工科训练带给我的逻辑性,让我在组织小说结构时更能把握住主线;而文学创作赋予我的共情力,也让我在设计与人交互的自动化系统时,更能考虑到的因素。
这一番文理交融的论述,视角新颖,逻辑自洽,既解答了疑问,又展现了他过人的思辨能力,让在场无论是文科生还是工科生都听得频频点头。
随后,又有同学问到了那笔巨额稿费的捐赠,吕辰再次将其归功于组织的培养和父辈精神的感召,表示这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几个回合下来,吕辰应对得体,滴水不漏,将个人荣誉置于集体和组织之下,展现了一名优秀学生的谦逊和觉悟。
但北师大同学们的热情依然高涨,问题开始转向更细节的创作过程。
察觉到话题有再次聚焦于吕辰个人的趋势,王卫国立刻站起身,声音洪亮地插话道:各位北师大的同学们,吕辰同志不仅是我们班的文学才子,更是我们技术攻关小组在红星轧钢厂实践项目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他在解决实际工业难题时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光聊文学创作,恐怕大家对我们清华工科生的生活了解还不够全面。这样,让我们的汪传志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在轧钢厂攻克气动抓手打滑这个技术难题时的有趣经历怎么样?那可比小说里的情节不遑多让啊!
欢迎!
北师大同学们也很给面子,气氛再次被带动起来。
汪传志早就憋着劲呢,闻言立刻跳了起来,他性格外向,语言风趣,将牛师傅如何用焊疙瘩土法解决码垛偏移、邹师傅如何用焊机接地类比点醒电磁屏蔽、以及王师傅如何用包胶皮启发抓取机构改进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曲折动人,充满了工业现场的智慧和幽默。
他这一打岔,成功将话题从过去的文学引向了现在的技术,既展示了清华学子扎根实践、攻坚克难的风采,也让北师大同学们听到了新鲜有趣的故事,现场笑声和掌声不断。
吴国华、陈志国等人也适时补充一些技术原理和团队协作的细节,展现了5803班集体的专业素质和团结精神。
娄晓娥坐在同学中间,看着在人群中谈笑风生、与兄弟们默契配合的吕辰,看着他从容不迫地将可能演变成个人的场面,引导成一次成功的集体交流和风采展示,眼中充满了自豪与爱意。
她微微侧头,对提问最积极的李娟低声笑道:“你看,我说了吧,他可不是只会埋头写书的书呆子。在他们搞的那个自动化项目里,他可是核心呢。”
李娟和其他几个靠近的北师大女生闻言,都忍不住再次将目光投向吕辰,眼中好奇更甚,还带上了几分对娄晓娥的羡慕。
李娟小声回道:“晓娥,还是你有眼光。他不仅书写得好,为人还这么谦逊踏实,搞技术也这么厉害…真是难得。”
联谊会最终在团结、活泼、向上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北师大同学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他们看到了一个立体、谦逊、将个人才华融入集体事业的优秀青年,以及他身后那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清华班集体。
收获远超预期。
送走北师大同学后,吕辰和213的兄弟们一起走在校园小径上。
辰子,今天这关算是过了吧?王卫国笑着问。
汪传志用力拍着吕辰的肩膀:哥们儿几个表现咋样?该你兑现承诺了啊!
就是,辰子,赶紧跟晓娥同学说说咱们宿舍联谊的事!任长空也难得地催促道。
连吴国华都含蓄地表达了对跨校、跨学科、小范围深度交流的期待。
吕辰笑道:放心,我记着呢。放学后我就去找晓娥说。
当天放学后,吕辰来到北师大,和娄晓娥在校园里散步。
秋日的北师大校园,梧桐叶已泛黄,夕阳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两人并肩走在安静的林荫道上,娄晓娥侧头看向吕辰,眼中带着关切:“今天…被问了那么多问题,累坏了吧?我们系那些同学,好奇心实在太重了。”
吕辰摇摇头:“还好,兄弟们给力,帮忙分担了不少。而且,”他顿了顿,看着娄晓娥,“知道你就在
娄晓娥脸上微热,心里却甜丝丝的:“我看你应对得挺好的,不慌不忙,道理也讲得明白。我们班好几个同学后来都跟我说,没想到你这么…厉害。”
她斟酌了一下,用了“厉害”这个词,眼神里带着小小的得意。
吕辰提起了宿舍兄弟们希望两个宿舍联谊的请求。
娄晓娥几乎没有犹豫,点头应允:好啊,你们宿舍的兄弟们都挺有意思的,也很够义气。我回去就跟我们宿舍的姐妹们说,她们肯定也愿意。
她顿了顿,脸上泛起一丝红晕,轻声补充道:而且......我也想多了解了解你的朋友们。
吕辰心中一片温暖,这次成功的公开,为他们融入彼此的社交圈子打开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