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联谊风云(1 / 2)

周一晚上,在213宿舍的卧谈会上,吕辰提起了北师大文学系即将来访,以及娄晓娥受委托邀请他参加联谊活动的事。

话音刚落,原本嘈杂的宿舍瞬间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声响。

嘿!好事儿啊!汪传志第一个坐起来,眼睛闪闪发亮,北师大文学系啊!女同学肯定多!辰子,你这可不够意思,有这好事现在才说!

王卫国比较稳重,但也带着笑意问道:辰子,具体是什么性质的联谊?规模多大?咱们班能参与吗?

连沉溺于电路图和逻辑符号的吴国华都难得地表达了关注:跨学科交流,有助于拓宽视野。文科生的思维模式和我们工科生差异很大,值得探讨。

任长空没说话,但支棱着耳朵,显然也在认真听。

陈志国则默默翻了个身,面朝吕辰的方向。

吕辰看着热情的兄弟们,心里觉得好笑,又有些温暖。

他清了清嗓子:兄弟们,稍安勿躁。听我说完。

他将联谊活动的名义探讨文学创作如何服务人民,交流技术报国之心得,以及其背后那点人尽皆知的潜台词:大家都想见见吕怀英,简单说了一下。

所以,这次联谊,表面是思想交流,实则......吕辰顿了顿,无奈地笑了笑,我可能是那个主要展品

哈哈哈!汪传志拍着床板大笑,辰子,你现在可是咱们系的宝贝了!走,兄弟们给你当保镖去!

王卫国的思路还是在正事上:既然是正式联谊,还是北师大主动提出,咱们班作为对接方,不能失了礼数。我看,可以把它纳入咱们班本周的团日活动,向辅导员报备一下,走正规程序。

对!卫国说得对!汪传志立刻附和,随即话锋一转,声音带着谄媚,辰子,好兄弟!你看......既然咱们班都和北师大联谊了,那......能不能让晓娥弟妹帮忙牵个线,咱们213宿舍,也和她们宿舍......那个......结个对子?周末一起出去爬个香山,或者去北海划个船啥的?

他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兄弟的注视。

连吴国华都表示这种小范围、更深度的交流会更有效率。

吕辰心中了然,他故意沉吟了片刻,直到汪传志都快把求你了三个字写在脸上了,才慢悠悠地开口:牵线嘛......不是不行。

在众人的期待中,他提出了条件:不过,有个条件。在这次两校的正式联谊会上,我估计会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需要兄弟们帮我保驾护航,适时转移话题,别让我一个人被围剿得太狼狈。只要这次联谊顺利过关,晓娥那边,我去说。

没问题!

包在哥们儿身上!

保证完成任务!

大家异口同声,答应得无比爽快。

协议,就在这弥漫着青春荷尔蒙和兄弟义气的夜晚,轻松达成。

接下来的两天,吕辰和王卫国等班委迅速行动,将此次联谊活动以清华大学机械系5803班团支部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级团支部学习交流联谊会的名义,正式向系里和辅导员进行了报备,申请了一间宽敞的阶梯教室作为场地,并简单布置了一下,挂上了红色的横幅。

一切程序正当、规范,无可指摘。

与此同时,在北师大校园内,关于即将见到《亮剑》作者吕怀英的消息,也在小范围内不胫而走,引发了不小的期待和好奇。

在北师大女生宿舍里,娄晓娥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几个要好的同学围着她,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晓娥,你那位吕辰同学,写《亮剑》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啊?”

“他平时也像书里的李云龙那么有气势吗?”

“快跟我们说说嘛!”

娄晓娥被她们缠得没办法,脸上带着羞涩又自豪的浅笑,轻声替吕辰解释:“他啊…平时挺安静的,做起事来特别认真专注。写《亮剑》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他说那主要是记录他父亲和战友们的故事,他自己并不常提。”

一个同学促狭地用肩膀碰碰她:“哎呦,这就护上啦?看来咱们晓娥是真心疼这位大作家呢。”

娄晓娥脸颊微红,却没有否认,她望着窗外清华园的方向,心中既为吕辰感到骄傲,又隐隐担心他会在联谊会上被太多热情的同学围住,暗自决定那天一定要多留意他的情况,必要时帮他解围。

联谊会当天下午,阳光正好。

清华园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

5803班的同学们几乎全员到齐,213宿舍的兄弟们更是精神抖擞,坐在了靠近前排的位置。吕辰作为焦点人物,被安排在了第一排,身边是王卫国和班团支书。

北师大中文系的同学们在娄晓娥和她们班团支书的带领下,准时到达。

二十多名女生和少数几名男生走进教室,立刻带来了一种与清华工科氛围迥异的文艺气息。

她们好奇地打量着教室里的陈设和清华的学生们,目光最终大多落在了第一排的吕辰身上。

娄晓娥穿了一件素雅的格子衬衫,梳着两条整齐的麻花辫,看起来既清新又带着一丝紧张。她进门后,目光迅速寻找到吕辰的身影,见他安然坐在前排,神情还算平静,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她悄悄看了一眼吕辰,两人视线交汇,吕辰对她投去一个坚定的微笑,让她的心跳稍微平稳了一些。

联谊会按照预定的流程,在严肃而活泼的气氛中开始。

双方团支书先后上台发言,阐述了此次交流学习对于促进文理交融、共同进步的重大意义,话语中充满了时代特色和昂扬斗志。

接着,是共同学习一篇社论环节,由双方代表轮流朗读了《人民日报》上关于青年要又红又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的社论节选。

教室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气氛庄重。

然后,全体起立,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激昂的歌声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然而,无论是清华的学子,还是北师大的同学,大家都心照不宣,前面这些不过是规定动作,真正的重头戏,是接下来的自由交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