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他强调时代与组织的作用:“其次,没有党和国家对烈属子弟的深切关怀,没有街道办刘主任这样的引路人长期以来的悉心培养和关键时刻的棒喝,没有清华大学这片沃土提供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我不可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可能有相对平和的心绪去完成这部作品的整理和创作。是伟大的时代,是组织的培养,给了我创作的土壤和可能。”
最后,他又落脚于当下的责任与担当:“所以,我认为,对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国家工业化建设使命的工科学生来说,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最好的方式绝非仅仅停留在阅读书本、感慨往昔的层面。它必须体现在我们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对我来说,过去用笔记录父辈的荣光,是一种继承;而现在和未来,学好专业知识,攻克技术难关,在车间里、在图纸上、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亮剑’,为国家造出好机器、解决真问题,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革命精神、报效祖国的最主要战场!写作,是特定条件下的过去式;而立足专业,科技报国,才是我们现在必须坚守的‘主战场’!”
这番立意高远、逻辑严谨又充满真诚的发言,让辅导员频频点头,同学们也深受触动,只觉得吕辰觉悟高、格局大,时刻不忘自身根本。
这股风潮也吹向了校园舆论阵地。
校刊的主编,一位高年级的中文系才子,亲自到213宿舍找到吕辰。
主编热情洋溢地表达了校刊对吕辰同学取得文学成就的祝贺,然后切入正题:“吕辰同学,你的经历非常独特,是咱们清华‘文理兼修’的典范!我们校刊希望能为你做一期专访,或者请你写一篇关于《亮剑》创作背后的故事,分享你的心路历程。当然,如果你有新的散文、评论创作,我们更是无比欢迎!”
吕辰客气地请主编坐下,递上一杯热水。
“非常感谢校刊的厚爱和认可,实在愧不敢当。”他斟酌着词句,“《亮剑》的创作,确实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殊性,更多地是家世渊源和时代机遇的结合。我必须坦诚,我目前的全部精力和主业方向,已经完全投入到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了。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深知打牢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不能,也不敢舍本逐末。”
他看到主编脸上掠过一丝失望,随即话锋一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替代方案。
“不过,如果校刊确实觉得我们的一些经历有报道价值,我倒是很愿意和你们聊聊我们‘技术攻关小组’这个集体,在红星轧钢厂这段时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比如,我们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控制理论、机械原理,应用到嘈杂震动的生产车间;如何与钱工、孙工这样的资深工程师,以及牛大群、邹章元那样的老师傅们沟通协作,共同攻克那些‘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们如何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如何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上……我觉得,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体会、这些厂校合作中的经验教训,或许比一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更符合我当下清华机械系学生的身份,也可能对更多同学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具有更直接的借鉴意义。”
主编略一思索,眼睛亮了起来,吕辰提出的这个角度,确实更具清华工科特色,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报道出来或许反响更好。
“好!吕辰同学,你这个提议非常好!我们就聊这个!‘从实验室到车间:清华学子的工业一线淬火记’,你看这个主题怎么样?”
吕辰微笑着点头:“这个主题很好,我全力配合。”
文学社的邀请也接踵而至。
社长和几位骨干成员满怀热情地找上门,希望能邀请吕辰这位“着名校友作家”加入文学社,甚至愿意奉上“荣誉会员”或“创作顾问”的头衔,希望能借助他的名望提升社团的影响力。
吕辰同样表示了感谢,但拒绝得更为直接和坚定。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的认可和盛情邀请,但我真的不能接受。”他态度明确,理由充分,“原因有三:第一,我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本专业的课业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压力很大,如果加入社团却无法参与常规活动和创作,无疑是占着位置不做事,是对社团和其他社员的不负责任;第二,我必须坦诚,我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特殊家庭经历的特定产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在系统的文学理论、创作技巧和文艺批评方面,我知之甚少,远不如在座的各位同学专业,实在没有资格担任‘顾问’;第三,我认为一个人贵在认清自己的主攻方向和‘战场’。对我而言,我的‘剑’在车间里,在图纸上,在需要技术突破的工业前线,而不在文坛。这是我的主业,也是我的责任所在。”
看到对方略显失落的神情,他又语气缓和地补充道:“当然,虽然我不能正式入社,但如果文学社以后举办一些跨界主题的研讨会,比如‘文学如何反映工业建设’、‘技术时代的英雄主义叙事’之类的活动,我很乐意作为一名听众前来学习,或者在力所能及、不影响主业的情况下,分享一些来自技术前线的、不成熟的观察和看法,与大家交流。”
他坦诚自身的局限,清晰界定“主业”与“副业”的界限,坚守自己的核心阵地,同时又给出一个不直接参与却能保持联系、表示支持的替代方案,既坚持了原则,又给足了对方面子,让人挑不出理,反而更觉其真诚与靠谱。
忙碌的一周终于过去,周末放学,吕辰骑着自行车来到北师大。
娄晓娥早已在约定的地点等候,见到他,脸上绽放出俏皮的笑容。
“大作家,现在想见你一面可真不容易呀。”娄晓娥打趣道。
吕辰无奈地笑笑:“晓娥,你就别取笑我了。这几天,真是有点应接不暇。”
北师大的校园里,秋叶静美。
娄晓娥说起正事:“跟你说个事。我们北师大文学系,决定和你们清华机械制造系搞一次学习联谊活动。核心主题是‘探讨文学创作如何服务人民,交流技术报国之心得’。”
她顿了顿,眼中带着期待和一丝狡黠:“我们系里的老师,还有负责组织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就知道了你和我的关系……所以,他们特意委托我,务必邀请到你这位‘特殊嘉宾’出席。你看……”
吕辰看着娄晓娥清澈的眼睛,那里有对他处境的理解,也有小小的请求。
他脸上露出肯定的笑容:“为了你,这个活动我不能拒绝,也不会拒绝。”
他语气轻松而坚定:“而且,能和北师大的同学们交流,听听他们对文学与时代、与人民关系的见解,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我很乐意参加。”
娄晓娥闻言,脸上漾开幸福而释然的笑容,用力点了点头。
刚回到家,还没坐稳,小雨水就蹦跳着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和骄傲。
“表哥!表哥!”她声音清脆,“我们班主任今天找我谈话了!她知道你是《亮剑》的作者,特别高兴!她想邀请你,下周五下午,去我们学校,给全年级的同学做一次演讲!表哥,你一定要答应啊!我们老师说了,这对我们树立人生目标特别有帮助!”
看着小雨水充满期盼的眼睛,吕辰心中一片柔软。
妹妹的请求,他怎么可能拒绝?
他伸手揉了揉小雨水的头发,欣然应允:“好啊,这是好事。雨水放心,表哥一定去,好好准备,跟你的同学们聊聊天。”
“太好了!谢谢表哥!”小雨水高兴地几乎要跳起来,立刻就要跑去给班主任回话。
吕辰看着雨水欢快的背影,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
初三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决定,这次演讲,不仅要讲父辈的故事,讲亮剑精神,还要给这些弟弟妹妹们“讲方法、谈人生”,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道路。
夜幕降临,书房里灯火通明。
吕辰坐在书桌前,摊开稿纸,开始构思给初中生演讲的提纲。
窗外,月光如水,秋虫呢喃。
他揉了揉眉心,虽然感到一丝疲惫,但内心却异常充实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