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李怀德站台(2 / 2)

“这才是干实事的领导!”王卫国感慨道,“发现问题,立刻解决,毫不拖泥带水。而且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我们方案的价值。”

吴国华推了推眼镜:“关键是支持到位。有了这些工具和材料,我们的方案成功率至少提高了三成。”

任长空憨厚地笑着:“俺觉得,在这样的大厂干活,带劲!”

陈志国也难得地开口:“下午的汇报,得好好准备。”

吕辰笑道:“所以咱们更得干出点样子来,不能辜负了李厂长的信任和支持。”

饭后,六人提着工具包,意气风发地返回红星机械配件厂。

与早上来时的无人问津相比,这次他们一进厂门,就感觉气氛有些微妙的不同。

门卫似乎都得到了消息,看他们的眼神里都带上了几分客气。

下午两点刚过,李怀德的吉普车就开进了配件厂。

以张厂长、王书记为首,管股长、牛主任等一众厂领导和车间负责人早已在办公楼前等候,脸上都带着紧张和郑重的神色。

“李厂长,欢迎欢迎!”张厂长快步上前,热情地握手。

“老张,客套话就不说了,直接去会议室,听学生们汇报。”李怀德摆手,直奔主题。

会议室里,长方桌一侧坐着李怀德、张厂长、王书记等人,另一侧则是“技术攻关小组”各成员。

管股长和牛主任坐在下首,表情复杂。

李怀德开门见山:“开始吧,谁主汇报?”

王卫国站了起来,拿着这两天整理好的笔记和数据,虽然略带紧张,但条理清晰,声音洪亮。

“各位领导,老师傅,我们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5803班技术攻关小组,在贵厂轴承车间实践期间,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目前生产线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他从模具老化导致毛刺多、尺寸不稳,讲到检测手段原始依赖经验,再讲到操作不规范加剧质量问题,并给出了初步估算的近三成废品率数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制定了‘三步走’的革新方案。”王卫国越讲越自信,“第一步,改造模具。将现有的单冲模设计改良为复合模,在一次冲压中完成多道工序,提升效率,减少定位误差,从根本上保证产品一致性。这项工作由吕辰和吴国华同学主要负责。”

吕辰和吴国华适时点头。

“第二步,引入简易检测夹具。设计快速检测卡具,利用‘通端过,止端不过’原理,让普通工人也能快速判断工件是否合格,降低对个人经验的依赖。这项工作由汪传志和陈志国同学负责。”

汪传志和陈志国挺直了腰板。

“第三步,编写操作规程。结合老师傅经验和工艺要求,编写图文并茂的《轴承生产线操作规范》,并组织培训,培养工人规范作业习惯。这项工作由我和任长空同学负责。”

任长空用力点头。

王卫国最后总结:“我们相信,通过这三步改进,可以有效降低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目前,第一步和第二步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已在总厂李厂长和技术科的支持下到位。我们急需厂里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几名熟悉车间情况的青年工人协助我们,尤其是在模具制作和夹具调试阶段,需要借助老师傅的实战经验和技术工人的操作配合。”

汇报完毕,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张厂长率先鼓掌,脸上带着惊喜和赞赏:“好!好啊!不愧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问题找得准,方案提得实!我们厂自己也知道这些问题,一直想改,但缺技术、缺思路。同学们一来,就给我们指了明路!我代表配件厂,全力支持!”

王书记也笑着附和:“厂校合作,大有可为!同学们放手去干,需要什么配合,直接找老管,找牛主任!”

管衡股长脸上早已堆满了笑容:“一定配合,一定配合!同学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牛主任黝黑的脸上也露出了笑意,看向吕辰等人的目光多了几分认可:“车间这边,我亲自带两个手脚麻利、肯学肯干的青工配合你们。老师傅……就请赵德顺赵师傅吧,他是我们车间手艺最好的老钳工,模具这块他最熟。”

李怀德满意地点点头,做了最后指示:“好!既然方向明确了,支持也到位了,那就抓紧时间干!张厂长,王书记,这可是你们配件厂打翻身仗的好机会,也是我们总厂厂校合作出成果的关键一步!我要看到实效!”

“请李厂长放心!”张厂长和王书记异口同声。

现场会结束后,李怀德又勉励了吕辰等人几句,便乘车离开了。

他一走,配件厂的领导们对“技术攻关小组”的态度更是热情了几分。

牛主任雷厉风行,立刻把赵德顺师傅和两名叫马建军、孙志强的青年工人叫了过来,当面交代了任务。

赵师傅话不多、一脸严肃,听说要配合大学生搞技术革新,改善生产,眼神里也透出了光。

马建军和孙志强更是年轻人,对能参与这种事感到兴奋不已。

“技术攻关小组”鸟枪换炮,又有了得力助手,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吕辰和吴国华开始根据测量数据和复合模原理,绘制详细的设计图纸。

赵师傅在一旁不时提出建议,指出哪些地方加工有难度,哪些结构可以优化,他的经验让图纸避免了许多想当然的错误。

汪传志和陈志国拿着领到的高精度量具,再次对现有模具和产品进行精确测量,为设计快速检测卡具收集更精准的数据。

马建军和孙志强跟着他们打下手,同时也学习着规范使用量具的方法。

王卫国和任长空拿着本子,跟在牛主任和赵师傅身边,记录着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要点、常见问题和老师傅们的经验诀窍,为编写操作规程做准备。

小小的临时工作间里,充满了铅笔划过图纸的沙沙声、测量时的低语声、以及热烈的讨论声。

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在配件厂里涌动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