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授抬起头,看清来人,严肃的脸上顿时露出真切的笑意:“哟!吕辰同学!快进来快进来!听老赵说你考上了清华大学,我还一直想让你当我的学生呢,你不来农学院真是可惜了。”
“啊,不可惜,马教授,我这不是来聆听您的教诲了吗?”吕辰赶紧说道。
马教授哈哈大笑,“去,你个猴精,还有时间来听我教诲?你们学校不是去密云水库锻炼了吗?怎么样,收获不小吧?”
“收获巨大,尤其是看到了农村的真实需求和潜力。”吕辰走进屋,将野枣放在茶几上,“一点心意,从水库边上摘的,给您尝个鲜。”
“哈哈,那得尝尝。”马教授拿了一个,用袖子擦了擦,咬了一口,慢慢嚼着,仔细的品味,仿佛是什么珍品。“这燕山的苦寒,可是我的最爱。”
他示意吕辰坐下,“说吧,无事不登三宝殿。你这次来,恐怕不只是给我送枣子吧?”
吕辰坐正身体,神色也认真起来:“教授,您慧眼。我这次在工地,遇到了我老家的村长。他们村就在水库边上,壮劳力都出来修水库了,村里只剩些老人妇女,地也闲着了,眼看这个冬天又难熬。”
他仔细观察着马教授的表情,继续说道:“我就想起了您当年给我指导暖棚的事。我就想,要是能把那套技术,在村里推广开来,组织留守的人种冬菜,岂不是既能解决他们生计,又能给城里供应蔬菜?”
马教授听得入了神,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想法是好的,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农民接受新技术需要过程,也需要成本。”
“这就是我来找您的原因,教授。”吕辰身体微微前倾,语气诚恳,“我已经和村长谈好了,村里愿意出人出力出地,全力配合!他们不怕吃苦,就怕没方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技术,缺指导。”
他适时抛出核心提议:“我就想,能不能请您的团队,把白杨村作为一个‘校外技术推广示范点’?不需要学校投钱,只需要您派学生定期去指导一下,提供一些技术资料和良种建议。这对于您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好的实践机会,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村里,那就是雪中送炭!”
马教授沉吟了片刻,眼中闪烁着兴趣和光芒:“示范点,实践基地,嗯,这个提法好。符合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那个村子的土壤、气候条件怎么样?”
“潮河畔,沙壤土,水源充足,就是冬天风大些。”吕辰立刻回答,显然做足了功课。
“沙壤土适合种菜,防风倒是可以想办法。”马教授点点头,显然进入了技术思维模式,“如果村里真有这个积极性,我们提供技术支援是义不容辞的,这比在教室里空谈强一百倍。”
吕辰心中大喜,赶紧加上最后一道保险:“教授,销路我也在联系了。我哥在红星轧钢厂食堂,他们厂子上万人,冬季蔬菜缺口很大。如果能成,轧钢厂愿意定点收购,这样村里有了稳定收入,项目就能持续下去。”
“哦?连销路都想到了?”马教授这次是真的有些惊讶了,他重新打量了一下吕辰,做事之老练周全,远超普通学生。“吕辰啊吕辰,你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好!这事我看行!你让村里以生产队的名义,写个正式的邀请函过来,手续上要完备。我这边就着手准备,安排两个学生先去考察一下,制定具体方案。”
“太感谢您了,马教授!我代表白杨村的乡亲谢谢您!”吕辰站起身,郑重地鞠躬道谢。
“别谢我,这是好事,是正事。”马教授摆摆手,脸上露出了笑容,“真要能搞成,你吕辰是首功一件!”
离开农学院,吕辰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红星轧钢厂,找到了正在厨房忙活的何雨柱。
“哟!小辰回来了,怎么跑轧钢厂来了?”何雨柱围着白围裙,一身油烟味,看见表弟很是高兴,“密云那边咋样?没累趴下吧?”
“累是累,但有正事。”吕辰把他拉到一边,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情况,“哥,现在农学院的专家已经答应提供技术,去我老家村里指导种冬菜。这可是双赢的好事,村里能增收,厂里工人冬天也能多吃上新鲜蔬菜。但这需要厂里,特别是后勤处的支持。”
何雨柱一听就明白了,他把炒勺往旁边一递:“这事找李主任准没错!走,我带你去找他,这可是给他送政绩的好事儿!”
在何雨柱的引荐下,吕辰在后勤处办公室见到了李怀德。
“李主任,打扰您了。”吕辰表现得谦逊而得体。
“何老弟,你怎么把小吕兄弟带来了?快坐下喝茶!”李怀德对这位何雨柱天天挂在嘴边的表弟很客气。
“李主任,确实是件对厂里可能有利的事,我来向您汇报一下。”吕辰坐下,用汇报工作的语气说道,“我最近结合专业实践,联系了北京农学院的马教授,准备在一个水源地附近的村子,推广冬季蔬菜种植技术试验。”
他刻意突出了“水源地附近”和“专家技术”。
李怀德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试验如果成功,冬季蔬菜的产量会有保障。”吕辰图穷匕见,“我就想到,咱们轧钢厂职工上万,冬季伙食保障压力大,特别是绿色蔬菜供应。如果厂里后勤处能够未雨绸缪,提前与这个村子建立一个‘工农互助蔬菜供应关系’,以略高于采购价但低于市场价的协议价格,优先、稳定地获得一批冬季蔬菜,这不仅能丰富职工的餐桌,更能体现出厂领导对职工生活的关怀,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啊。”
李怀德的眼睛眯了起来,手指在桌上轻轻点着,他是个精明人,立刻算清了里面的政治账和经济账:花钱不多,却能解决大问题,说出去还是“支援农村建设”“关心职工生活”的典型,简直是送上门的政绩。
“农学院的马教授?可靠吗?”他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绝对可靠!马教授是国内权威,以前北京市的居民冬季蔬菜自助工程项目,技术和经验没得说。”吕辰立刻保证,并递上关键一击,“如果李主任同意,农学院那边可以正式发一个合作邀请函给厂里,将咱们厂列为‘技术成果转化合作单位’。而且,前期厂里不需要投钱,只需要支援一些废旧不用的油毡、铁丝之类的物资,帮村里把大棚搭起来就行,这也能算作厂里‘支援农业’的实物体现。”
“好!好!好!”李怀德脸上露出了笑容,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小吕啊,你果然是我们轧钢厂的优秀子弟,不光学习好,还是管理型人才啊!这件事想得周到,做得漂亮!既支援了农村,又保障了厂里供应,还给了农学院面子,一举多得!”
他当即拍板:“就这么定了!你让村里和农学院那边尽管放手去干!需要什么废旧物资,拉个清单给何老弟,让他去仓库协调。等菜种出来了,咱们按市场价八折……不,按市价收购!第一批菜下来的时候,我请厂宣传科的同志去采访报道一下,这可是咱们厂工农鱼水情的典型事例!”
吕辰精准地抓住了李怀德的需求,事情异常顺利!
晚上,回到学校,吕辰写了两封信。
一封给马教授,告知轧钢厂已经同意,并承诺支援物资和包销产品,请教授放心派人前往指导。
另一封,则是给刘根生的长信。他详细告知了北京的喜讯,嘱咐根叔立刻组织人手,平整土地,准备接收农学院的技术员和轧钢厂的物资,并再次强调了保密和低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