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107章 白杨村蔬菜基地计划

第107章 白杨村蔬菜基地计划(1 / 2)

密云水库工地的夜晚,呼啸的北风取代了激昂的号子,吹得工棚顶的苇席哗哗作响,带来刺骨的寒意。

月光清冷地洒在连绵的窝棚区,劳累了一天的民工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零星几个哨点还亮着微弱的马灯光芒。

吕辰悄无声息地披上棉衣,绕过熟睡的室友们,轻轻来到工棚外面。

刘根生已经等在那里了,老烟袋一明一灭,映照着他眉宇间化不开的愁绪。

“根叔,这边。”吕辰低声招呼,两人一前一后,默契地走向不远处一个背风坡后面,这里相对僻静,不易被人察觉。

站定后,刘根生迫不及待地压低声音开口,语气里满是担忧:“小辰,你白天说的那事靠谱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

“根叔,”吕辰打断他,语气笃定,“您先别急,听我仔细说。我不是脑袋一热瞎胡闹。这事,有成算。”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三水叔有没有和你说起过,几年前他去北京,我们在后院捣鼓那个冬天能种菜的暖棚不?”

“三水是说过这事?”刘根生点点头,“那会儿他觉得你瞎折腾,没想到最后真让你种出绿菜来了”

“那不是我的本事。”吕辰摇摇头,关键点来了,“当时是农学院的马教授,安排了两个大学生来帮我。从怎么搭棚子,怎么控制温度湿度,到选什么种子,都是人家手把手教的。马教授,那是国家级的专家,真真有大学问的人!”

他刻意加重了“国家级专家”“大学问”这几个字,在这个崇尚知识、崇拜专家的年代,这无疑是极大的信誉背书。

“你的意思是……?”刘根生的语气热切了些。

“我的意思是,咱白杨村这个事,不是咱爷俩自己瞎琢磨。”吕辰图穷匕见,“我来之前,就给马教授写过信,说了咱们村的情况,地闲着,人闲着,城里工厂缺菜。

马教授非常支持!他明确说了,愿意把咱们白杨村,作为他推广新技术、帮助农村发展的一个试验点!这是正经的农业科研任务,有农学院这块金字招牌顶着呢!”

这番话半真半假,但他相信,只要他回去后立刻找马教授恳求,基于之前的良好合作和此事本身的意义,马教授绝不会拒绝,先稳住根叔的信心最重要。

“哎呀!这,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刘根生激动得烟袋都忘了抽,“有农学院的专家牵头,那,那就不一样了!”

“对,不一样了。”吕辰趁热打铁,“技术,马教授的团队全包,他们会派人来指导咱们搭棚、育苗、防病。种什么,怎么种,全听专家的。咱们村,就出人、出力、出地。种出来的菜,您更不用担心销路。”

他顿了顿,抛出另一个筹码:“我表哥现在在红星轧钢厂食堂当大师傅,还是个小领导。他们厂子上万工人,冬天缺菜缺得厉害。我已经跟我哥说好了,他汇报上去,厂里后勤处巴不得有这么一个稳定的蔬菜供应点。咱们种多少,他们收多少!价格就按公家的收购价,现钱结算,绝不拖欠!”

吕辰描绘的图景清晰而诱人:专家免费技术、工厂包销产品、村里出力气赚现钱,这几乎是一个完美闭环,风险被降到了最低。

刘根生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但多年当家的谨慎让他还是问了一句:“那启动的本钱呢?搭棚子总要些竹竿、油毡……”

“这个我也想好了。”吕辰显然深思熟虑,“轧钢厂那边,我可以让我表哥去申请,以‘工农互助’的名义,支援咱们一些废旧物资,比如替换下来的旧油毡、捆扎用的铁丝头什么的,这些东西厂里不缺,但咱们自己弄就难。种子方面,我通过朋友关系,能弄到一些抗寒的好种子,先免费提供给村里试种。”

“至于人工,”吕辰看着刘根生的眼睛,“根叔,这就是您要做的了。得您出面,把留在村里的弟弟妹妹、婶娘、老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蔬菜生产小组’,记工分也好,将来按劳分钱也行。告诉他们,这不是搞资本主义,这是响应‘科学种田’的号召,是农学院布置的‘试验任务’,是为工人老大哥服务!名正言顺!”

刘根生彻底明白了,吕辰不仅把路铺好了,连怎么走路、怎么跟村里人解释的由头都想得清清楚楚。

他重重地一拍大腿,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小辰!你娃这书真是没白读!这事做得周全!叔听你的!干了!”

“好!”吕辰心中大石落地,“根叔,我明天一早就得随学校回京了。后续的事情,我会通过信件跟您和马教授、轧钢厂几边联系。您当前要做的,就是先和几位叔伯通通气,把地看好,等农学院的技术员一来,立刻就能动起来。”

他从怀里掏出两叠纸,递给刘根生。

“根叔,这份是《白杨村工农结合蔬菜生产试验基地初步方案》,上面写了我刚才说的这些大概意思,您留着,心里更有底。另一份,是我以您的口吻草拟的一份给马教授的邀请信,恳请农学院技术支援。您回头找个识字的晚辈抄一遍,您按个手印,寄到农学院去。这样显得咱们村主动、积极。”

刘根生接过那两张仿佛重若千钧的纸,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最贴身的口袋,还用手按了按。这不仅仅是两张纸,这是白杨村渡过难关的希望,是吕辰给乡亲们挣来的一条活路。

“小辰,你放心。”刘根用力拍了拍吕辰的肩膀,“叔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一定把你谋划的这事给办成了!绝不给你,不给马教授,不给咱们村丢人!”

“根叔,言重了。是为了咱村自己能立起来。”吕辰郑重道,“这事成了,咱们村以后冬天就有了活钱,日子就能松快不少。但记住,前期一定低调,只管埋头干活,对外就说是完成农学院的试验任务。”

“懂!叔懂!闷声发大财,啊不,闷声干大事!”刘根生连忙点头。

两人又低声商议了一些细节,直到月上中天,寒露渐重才分开。

吕辰回到工棚,躺回坚硬的板铺上,听着耳边室友们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呼啸的风声,心中却一片滚烫。

个人的力量终有穷尽,但知识、技术和组织起来的力量,却能点燃星星之火,带来真正的改变。

白杨村的火种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他返回北京,精心呵护这簇火苗,让它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的时候了。

第二天,一路颠簸,吕辰跟着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回到了学校,

吕辰并未沉浸在校园生活的宁静中,他带上一包野枣,骑上车直奔西郊的农学院,找到马教授的办公室,门开着,老先生正伏案疾书,鼻梁上架着老花镜。

“马教授!”吕辰轻轻叩门,脸上带着恭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