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回村夜话(2 / 2)

第二天,吕辰以“烈属身份,需回老家探望抚养过自己的乡亲,并顺带了解公社化实际情况用于写调查报告”为由,向宣传组长孙为民和带队老师请假一天。

他的“烈属”身份和平时踏实可靠的表现起到了关键作用,老师略作思考便批准了,只再三叮嘱注意安全,按时归队。

吕辰背上那个看起来瘪瘪的帆布包,跟着刘根生指派的同村小伙,离开了喧闹的工地,走上了回白杨村的土路。

越靠近村子,周遭越发寂静。秋日的乡村,本该是收获后忙碌的景象,但此刻却显得异常冷清。壮劳力们都上了水库工地,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

田地里有几个老人和妇女在缓慢地收拾着秸秆,看到吕辰这个陌生人,都投来警惕的目光。

直到带路的小伙说明是吕辰回来了,乡亲们的脸上才瞬间绽放出惊喜和热情。

“辰子回来了!”

“快!快去告诉大伙儿!”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这个不大的村落,当吕辰走到村口时,已经有不少老人、妇女和孩子等在那里了。

不知是谁拿出一挂小小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在这寂静的乡村里显得格外清脆,充满了最质朴真挚的情感。

“爷爷奶奶、叔伯婶娘、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吕辰看着这些熟悉而又苍老了许多的面孔,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根叔陪着吕辰,先去了村后的山坡,吕铁锤夫妇的坟前收拾得很干净,吕辰点燃带来的纸钱,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爹,娘,儿子来看你们了。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是国家的大学生了。你们放心,我现在过得很好,表哥也成了家,嫂子人很好,我们会互相照顾,也会照顾好雨水妹妹……”他低声诉说着,香烟袅袅,仿佛将话语带去了远方。

祭拜完毕,回到村里,乡亲们拿出好东西招待他,桌子上坐了七八个人,除了一碗腊肉,都是清汤寡水,大家都不去碰那碗腊肉,根叔直接给吕辰分了一半,吕辰没有推辞,含着泪吃完,又喝了一碗汤。

他仔细询问了村里的情况,特别是粮食储备和冬播的准备。

情况比他想象的稍好,但依旧严峻。根叔顶住压力私藏的那点粮食,成了全村人心里最后的底气。

白天,吕辰在村里转了转,和留守的老人妇女们聊了聊,表面上是做“社会调查”,实则更深入地了解了村里的困境,他的心越来越沉。

夜幕早早地降临,笼罩了寂静的白杨村。没有电灯,只有零星几点油灯的光芒。

吕辰独自一人来到了那座久无人居,但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小院,当初种下的三棵核桃树已经长到一丈多高,粗壮的支丫肆意伸展着。

他仔细检查了四周,确认绝对无人后,心念一动。

瞬间,院子里凭空出现了二三十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面装满了土豆、玉米面,还有几包蔬菜种子,这些东西几乎是他农场空间两季的玉米和土豆产出,不是不想多拿,只是不敢。

做完这一切,他悄无声息地离开,回到了根叔家。

下半夜,万籁俱寂。根叔、三水叔、邓怀书大伯,三个村里嘴巴最严的老人,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吕辰家的老宅。

当他们看到院子里堆得如同小山一样的麻袋时,即使早有心理准备,也全都惊呆了。

“这,这么多?!”三水叔倒吸一口凉气,声音发颤。

“快!别愣着!赶紧搬!轻点声!”根叔最先反应过来,压低声音催促道。

三人都是干农活的好手,虽然年纪不小,但力气还在。他们沉默地将麻袋一一搬进屋里,又小心翼翼地挪开角落里一个沉重的旧柜子,露出了一个隐蔽的地窖入口。

这是过去家家户户用来储藏红薯白菜的地方。

他们将粮食和种子一点点运下地窖,码放整齐,再用旧草席盖好。

整个过程紧张而安静,只有粗重的喘息声和麻袋摩擦的声音。

做完这一切,三人已是满头大汗。

根叔仔细地将地窖口恢复原状,旧柜子挪回原位,又清扫了地上的痕迹。

“今晚的事,烂在肚子里!谁要是说出去,害了小辰,我第一个不答应!”根叔盯着三水叔和邓怀书,眼神在黑暗中异常锐利。

“放心吧根生,轻重我们都晓得。”

“辰子这是救了咱全村啊……”

三人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第二天一早,吕辰告别了乡亲们,返回水库工地。

回程的脚步格外沉重,乡亲们那充满感激却又无比担忧的眼神,村子的冷清与贫困,以及自己所做的冒险之事,都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片土地和其上人民的苦难与坚韧。

他心里构思着帮助家乡摆脱贫困的思路,一个建立稳定“菜篮子”基地的想法,在他心中渐渐清晰。

回到宣传组,他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工作,采访,写稿。

但在他的笔记本深处,多了一份从未打算上交的私人记录,标题是《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社员生活情况的观察与思考》。

里面没有歌功颂德,只有冷静乃至沉重的记录与思索,这是一个穿越者对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也是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