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wā,吐。《孟子·滕文公下》:“出而哇之。”
《孟子·滕文公下》中“出而哇之”是孟子与弟子讨论士人节操时引用的经典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思想。以下将从多角度解析,并结合现实展开论述。
一、原文与语境还原
该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十章,属孟子与匡章关于陈仲子是否“廉士”的辩论:
原文节选:
“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鶃鶃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
二、注释与翻译
关键词注释:
· 哇之:呕吐。“哇”象声词,形容呕吐声。
· 频顣(cu):皱眉蹙额,厌恶状。
· 鶃鶃(yi):鹅叫声。
白话翻译:
(陈仲子)有次回家,见有人送活鹅给其兄,他皱眉道:“要这呃呃叫的东西何用?”后来母亲炖鹅给他吃,其兄从外归来时说:“这就是那呃呃叫的肉啊!”陈仲子立刻跑出门呕吐出来。
三、创作背景与思想交锋
1. 历史语境:
·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士人阶层对“廉洁”定义产生分歧。陈仲子作为极端洁身自好者,主张彻底脱离不义环境。
· 孟子通过此故事批判其“矫廉”:认为在污浊环境中执着于形式纯洁反而违背人伦。
2. 孟子批判逻辑:
· 类比论证:以陈仲子居住的房屋、食用的粮食可能源于“不义”为例,说明完全隔绝世俗之“义”不可行。
· 核心矛盾:若按陈仲子标准,需否定一切社会关联(包括母亲准备的饭食),实则是“无源之水”式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