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2章 第1章 白bái,“功名不白”

第2章 第1章 白bái,“功名不白”(1 / 2)

白bái,清楚,明了。《荀子·天论》:“功名不白。”

关于《荀子·天论》中的“功名不白”,这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管理智慧和人生哲理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功名不白”并非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出自《天论》中的一段完整论述。

一、原文与上下文

“功名不白”出自以下段落:

原文: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之谓也。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其唯诚也,暗室之中而理存焉。故曰:‘不通于物而功名不白者,未之有也。’”

断句:

不通于物\/ 而功名不白者 \/ 未之有也。

关键字词注释:

· 通:通晓,精通,深入了解。

· 物:此处是广义概念,指客观事物、事理、规律、人情世故等。

· 功名:功业与名声。

· 白:显扬,显着,彰显。

·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从来没有过这种事。

二、翻译

(君子致力于内心的修养,在外则谦逊礼让;致力于自身德行的积累,并遵循道义来处世。像这样,他尊贵的名声就会像日月一样升起,天下人响应他就像回声伴随雷霆。所以说:君子即使隐居也能显赫,地位卑微也能荣耀,谦逊退让反而能胜过他人。《诗经》说:“鹤在深远的沼泽中鸣叫,声音却能上达天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如果能够不因为利益而损害道义,那么耻辱也就无从降临了。这只有靠真诚,即使在无人看见的暗室之中,也秉持着天理。所以说:)“对于那些不通晓客观事理,而功业名声能够显扬于天下的人,那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三、典故背景

1. 作者与着作:

·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批判性综合者。他的两位着名学生韩非和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

· 《天论》 是《荀子》中的核心篇章,主要探讨“天”与“人”的关系。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着名观点,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应该做的是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通于物”),而不是盲目崇拜天、依赖天。

2. 思想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