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罢)pi,疲沓,无能。与“贤”相对。《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无国:没有一个国家。)
我们来详细解读《荀子·王霸》中的这句名言。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摘选:
《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治法,无国而不有乱法。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无国而不有愿民,无国而不有悍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两者并行而国在,上偏而国安,下偏而国危;上一而王,下一而亡。”
注释:
· 无国: 没有一个国家。
· 贤士: 德才兼备的士人、贤能之人。
· 罢士: “罢”通“疲”,音pi,指疲沓、无能、品德有亏的士人。
· 愿民: 朴实、恭顺的百姓。
· 悍民: 凶暴、蛮横的百姓。
· 治法\/乱法: 使国家安定的法度 \/ 使国家混乱的法度。
· 美俗\/恶俗: 良好的风俗 \/ 恶劣的风俗。
· 两者: 指上文“治法与乱法”、“贤士与罢士”等对立的两方面。
· 上偏\/下偏: 偏重于前者(治法、贤士等) \/ 偏重于后者(乱法、罢士等)。
· 上一\/下一: 完全致力于前者 \/ 完全沉溺于后者。
翻译:
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使国家安定的法度,也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使国家混乱的法度。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德才兼备的贤士,也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无德无才的罢士。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朴实善良的百姓,也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凶暴蛮横的百姓。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良好的风俗,也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恶劣的风俗。
这两种对立的情况是同时并存,国家才能勉强维持;如果倾向于前者(任用贤士、推行治法),国家就安定;如果倾向于后者(任用罢士、纵容乱法),国家就危险;如果完全致力于前者,就能称王天下;如果完全沉溺于后者,就会招致亡国。
二、 典故背景
这段话出自《荀子·王霸》篇。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他周游列国,深刻观察了各国的政治生态。
·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为求生存和发展,纷纷招揽人才,变法图强。士人阶层(知识分子和有能力的人)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游走于各国,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因此,如何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成为君主“王霸天下”的核心课题。
· 荀子的思想核心: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需要后天的礼法来教化和约束。因此,他特别强调君主(领导者)的作用。君主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在《王霸》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君主如何通过建立正确的法度、任用合适的人才来实现霸业和王道。
三、 寓意
荀子这段话的核心寓意在于:
1. 矛盾的普遍性: 任何组织(国家、团体、公司)内部都天然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贤与不肖、治与乱、美与恶)。这是一种客观现实,无法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