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bǎ,把,持,攥。《战国策·燕策三》:“臣左手把其袖。”
我们来对《战国策·燕策三》中的名句“臣左手把其袖”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最悲壮、最着名的刺杀故事之一——荆轲刺秦王。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1. 原文节选(《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于是荆轲遂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2. 注释
· 把:握,抓住。
· 袖:衣袖。
· 奉:捧着。
· 函:盒子。
· 陛:宫殿的台阶。
· 色变振恐:脸色大变,浑身颤抖恐惧。
· 假借:宽容,原谅。
· 图穷而匕首见:地图全部展开,匕首就露了出来。“穷”,尽;“见”,通“现”,出现。这是由此产生的着名成语。
· 揕:用刀剑等刺。
· 绝:断裂。
· 遂:追逐。
· 还柱而走:绕着柱子跑。“还”通“环”。
3. 翻译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宫殿的台阶下时,秦舞阳吓得脸色大变,浑身发抖,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之地的粗野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得发抖。希望大王能稍微原谅他一下,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把他拿的地图呈上来。”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当地图完全展开时,)藏在里面的匕首就露了出来。
(就在这时,)荆轲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刺向秦王。(匕首)还没刺到身上,秦王大惊,猛地自己挣扎着站起来,袖子被扯断了。(秦王)拔剑,但剑太长,卡在剑鞘里。情况紧急,剑又竖着卡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就绕着柱子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