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bá,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于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题:题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前面的文字。巨轴:指大卷的着作。)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中“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一句,虽简短却蕴含着对中国文化生态的深刻洞察。以下将从文本解析、典故溯源、历史寓意及现实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原文语境与注释翻译
原文节选(《梦溪笔谈·乐律一》):
“唐昭宗《菩萨蛮》词二首……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注释:
· 题跋:写于书画、典籍前后的文字,前者称“题”,后者称“跋”,内容可涉及鉴赏、考订、记事等
· 盈巨轴:盈,满;巨轴,装裱成卷轴的大幅绢帛或纸张,此处形容题跋篇幅浩繁
· 背景:沈括记载唐昭宗李晔两首《菩萨蛮》词作流传至宋代,被众多文人添加冗长题跋
翻译:
“唐昭宗所作的《菩萨蛮》两首词……后世之人为其添加的题跋文字,竟已多到装满巨大卷轴的程度。”
二、历史典故与文化嬗变
1. 题跋的起源与发展:
· 六朝时期题跋仅简署姓名年月,如《兰亭序》唐摹本所见梁唐观款
· 宋代文人画兴起,苏轼、黄庭坚等将题跋发展为融合书法、文学与批评的独立艺术形式
· 至明清形成“一画九题”风尚,如乾隆在《富春山居图》留空处填满53段题跋
2. 沈括的批判视角:
· 作为科学家,沈括注重信息效率,反对“以跋掩主”的文化现象
· 其在《梦溪笔谈》同卷指出:“观者漫不复省,徒见题跋盈卷而已”,直指形式主义泛滥
三、深层寓意解析
1. 文化异化现象:
题跋本为辅助理解,却异化为文人炫技、攀附名作的工具。如明代项元汴收藏名画必钤盖上百收藏印,破坏画作原貌。
2. 权威对文本的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