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外交官与使臣们不辞劳苦、为国家利益奔走列国的真实景象。
三、 成语故事介绍
“跋山涉水”这个成语,正是从《左传》中“跋涉山川”这一精炼的表达演化而来。它省略了具体的“山川”二字,但“跋”与“山”、“涉”与“水”的对应关系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使得成语的意象更加凝练和生动。
在后来的使用中,“跋山涉水”逐渐脱离了最初特指外交使命的语境,成为一个泛指长途远行、旅途艰辛的通用成语。它描绘的是一幅动态的画面:一个人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需要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峻的山峰,渡过一条又一条湍急的河流。这个过程充满了体力上的挑战和对意志的考验。
故事化的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古代的信使,背负着重要的文书,从国都出发。他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手脚并用地攀爬陡峭的岩壁(跋山);在河边,他需要寻找水浅的渡口,或者冒着被冲走的危险涉水而过(涉水)。夜晚,他可能露宿荒野,忍受蚊虫叮咬和寒冷的侵袭(蒙犯霜露)。这一切,只为了将信息或使命送达远方。
四、 寓意
“跋山涉水”的核心寓意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它强调了两种精神:
1. 坚韧不拔的毅力:路途再远、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
2. 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自然和人为的障碍,不退缩,不气馁。
五、 结合现实论述
“跋山涉水”的精神,在今天这个交通发达、信息瞬达的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 在个人成长与求学道路上:
对于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或“考研”就是一次现代的“跋山涉水”。这里的“山”是堆积如山的课本和习题,是深奥难懂的知识点;这里的“水”是备考过程中的焦虑、压力和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唯有秉持“跋山涉水”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翻越学习上的障碍,才能抵达理想的学府。
2. 在事业与创业征程中:
每一位创业者都在进行一场“跋山涉水”。他们需要“翻越”市场竞争的崇山峻岭,需要“渡过”资金短缺、人才难寻的急流险滩。从硅谷的车库到中关村的咖啡馆,无数创业者正是靠着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才将一个个好点子变成了改变世界的企业。同样,在职场上攻克一个重大项目,学习一门新技能,也是一次小型的“跋山涉水”。
3. 在科技创新与探索领域:
科学家们为攻克技术难关(如芯片制造、新药研发),所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尝试,是在知识的无人区里“跋山涉水”。航天工程师将探测器送上火星,更是人类集体智慧一次史诗般的“跋山涉水”——穿越的不仅是物理上的亿万公里,更是科技极限的层层屏障。
4. 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层面: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就是一场宏大的、现实版的“跋山涉水”。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干部,正是“跋涉”在真正的山川之间,走进最偏远、最艰苦的村庄,克服千难万险,带领群众走出贫困的“大山”,共同迈向小康生活的“彼岸”。
结论:
“跋山涉水”早已超越了其字面意义上的地理行程。它已经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符号和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任何值得追求的目标,其道路都不会平坦。无论是个人梦想,还是集体事业,成功从来都不会轻易到来。它需要我们准备好行囊,以坚定的意志为杖,以无畏的勇气为舟,去翻越生活中的每一座“山”,渡过成长中的每一条“河”。这个古老的成语,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