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听说信陵君死了,就派大将蒙骜进攻魏国,攻占了二十座城池,开始设置东郡。此后,秦国逐渐像蚕吃桑叶一样侵占魏国领土,十八年后,俘虏了魏王,攻破并血洗了魏都大梁。
三、 典故背景
这个典故的背景是战国末期“合纵连横”的宏大历史图景。
1. 信陵君其人: 魏公子无忌,魏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四公子之首。他以“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三千。他最大的功绩是“窃符救赵”,在邯郸之战中击败秦军,延缓了秦灭六国的进程。
2. 合纵攻秦: 在“窃符救赵”后,信陵君因杀死晋鄙而不敢回国,在赵国客居十年。后秦国不断攻打魏国,魏王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回国后,被任命为上将军,他派出使者联络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钦佩他的威望和才能,纷纷派兵支援。信陵君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大破秦军于河外,并乘胜追击至函谷关,创造了战国末期对秦作战最辉煌的一次胜利。这就是“公子威振天下”的背景。
3. 秦国的反间计: 秦国在军事上无法正面击败信陵君,便使用其惯用伎俩——反间计。他们利用魏王对信陵君功高震主的猜忌心理,以及“窃符救赵”时结下的旧怨(晋鄙门客),成功离间了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4. 悲剧结局: 信陵君被废黜后心灰意冷,纵情酒色而死。他一死,魏国失去了最后的支柱,秦国立刻卷土重来,“拔二十城”就是魏国崩溃的开始,也标志着东方六国再无人能有效组织抗秦力量。
四、 寓意与启示
“拔二十城”这个典故,其核心寓意在于 “自毁长城”。
1. 人才是国家之根本: 信陵君一人存,则秦国不敢东出函谷;信陵君一人死,则魏国二十城顷刻易主。这深刻地揭示了核心人才对于国家安危的极端重要性。他是魏国抵御强秦的“长城”。
2. 猜忌内耗是灭亡之因: 魏国的失败,并非亡于强秦的武力,而是亡于内部的猜忌、诽谤和君王的昏聩。在外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内部的团结远比外部的威胁更致命。魏王因猜忌而自毁栋梁,是典型的“亲者痛,仇者快”。
3. 信息战与心理战的威力: 秦国不靠刀剑,而靠黄金和谣言,就轻松地瓦解了强大的五国联盟,除掉了心腹大患。这体现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警示后人要警惕外部的舆论攻击和信息渗透。
五、 结合现实论述
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镜鉴意义。
1. 组织管理与人才观:
· 对于一个企业或团队而言,核心的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就如同当年的“信陵君”。管理者(“魏王”)能否信任、善待和用好这些人才,直接决定了组织的竞争力。如果领导层听信谗言,搞内部斗争,排挤真正做事的人才,其结果必然是核心竞争力丧失,在市场(“秦国”)的进攻下一败涂地。“拔二十城”在商战中,就相当于市场份额急剧萎缩,核心技术被对手攻破。
2. 国家发展与战略安全:
· 在全球化竞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如何吸引、留住和善用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学者,避免“人才外流”,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同时,也要警惕外部势力通过舆论、间谍等手段进行的分化、瓦解和“挖墙脚”行为。维护内部团结,坚定核心团队的凝聚力,是抵御一切外部风险的基础。
3. 个人修养与处世之道:
· 从个人角度看,这个故事告诫我们:
· 对于领导者: 要有知人之明和容人之量,要能分辨忠奸,不被流言蜚语所迷惑。信任是团队凝聚力的基石。
· 对于被领导者: 在取得成就时,要懂得功高震主的风险,学会谦逊和沟通,避免引来无端的猜忌。
· 对于每一个人: 要认识到谣言和诽谤的巨大破坏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一个健康、信任的社会和职场环境。
结论:
“拔二十城”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片段,更是一个沉痛的政治寓言。它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一个集体,无论曾经多么强大,一旦开始猜忌内耗,失去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那么它的衰败和灭亡也就为时不远了。在当今时代,重温这个典故,就是要我们时刻警醒,珍惜人才,维护团结,筑牢我们自己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