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突出,超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今有成语“出类拔萃”。
我们来全面解读“出类拔萃”这个成语,它源自《孟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释:
· 圣人: 指品德和才能都达到顶峰的人,这里特指孔子。
· 于: 对于。
· 类: 种类,同类。
· 出: 超出,高出。
· 拔: 拔出,突起。
· 乎: 同“于”,从。
· 萃: 原指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或事物。
· 自生民以来: 自从有人类以来。
· 盛: 盛大,伟大。
翻译:
孟子说:“圣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是同类。(但圣人)远远超出了他所属的同辈,高高地突起于聚集的人群之中,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二、 创作背景
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时期,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何谓真正的“勇气”和“不动心”,进而延伸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和学派相互激荡。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肩负着扞卫和发展孔子学说的使命。
2. 对话背景: 在本次讨论中,公孙丑问孟子,是否已经达到像古代勇士孟施舍、北宫黝那样的“不动心”境界。孟子否定了这种比较,认为真正的“不动心”源于内在的道德仁义。随后,他们讨论了伯夷、伊尹和孔子等圣人的境界。正是在这个语境下,孟子为了说明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用了“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这个比喻。
3. 孟子的意图: 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孔子的典范形象。在当时,有人将孔子与其他贤人(如伯夷、伊尹)相提并论。孟子则认为,孔子是集大成的“圣之时者”,其伟大是空前绝后的。因此,他用这个生动有力的比喻,来强调孔子的卓越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