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剑自杀。”
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拔剑自杀”的记载,实际上并非指秦始皇本人,而是涉及秦末着名人物项羽的结局。这一情节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但因其与秦朝的覆灭直接相关,常被置于秦末历史背景下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这一典故:
一、原文与注释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片段: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
注释:
· 壁垓下:驻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
· 乌江亭长:掌管乌江(今安徽和县)地方事务的小吏。
· 自刎:以剑割颈自杀,与“拔剑自杀”含义相同。
二、翻译
项羽军队被围困于垓下,兵力匮乏,粮草耗尽。他慷慨悲歌,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乌骓马不再奔驰。乌骓不奔驰啊该如何?虞姬啊虞姬,我该如何安置你!”后突围至乌江畔,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重整旗鼓。项羽笑答:“上天要亡我,我何必渡江!当年我率八千江东子弟西征,如今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惜我,我又有何颜面见他们?”于是拔剑自刎。
三、典故背景
1. 历史脉络: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展开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遭韩信十面埋伏,陷入绝境。突围至乌江时,他因战败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选择自刎。这一事件标志楚汉之争终结,刘邦建立汉朝。
2. 司马迁的书写意图:
司马迁通过项羽的悲剧结局,刻画了一个勇武盖世却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谋略的悲剧英雄。其“不肯过江东”的选择,既体现贵族尊严,也暴露其无法适应时代变革的局限。
四、寓意与精神内核
1. 英雄尊严与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