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章 巴bā,“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第1章 第1章 巴bā,“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2 / 2)

瓦片陶砖竟敢自夸美玉,鱼眼也敢讥笑明月之珠。

难道没见那郢都的歌曲,雅俗能否果真如此辨析。

《阳春》白雪无人应和,《下里》巴人却人人随唱低俗节拍。

流俗之人大多糊涂沉迷,此中道理又有谁能察悉。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张协,西晋文学家,字景阳,河北安平人。曾任华阳令、河间内史等职。其诗风格清新生动,语言精炼,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地位。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魏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价值观混乱,高雅与低俗被颠倒。张协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诗歌寓意分析

1. 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 “章甫适越”:比喻在不合适的环境展示高雅的才华,必然遭遇冷落。

· “瓴甋夸玙璠”与“鱼目笑明月”: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价值颠倒、优劣不分的现象。

· “阳春”与“巴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高雅艺术曲高和寡,而通俗艺术却广受欢迎的现实。

2. 诗歌的多重主题:

· 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以“章甫”自喻,表达了在错误环境中才能无法施展的无奈。

· 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通过“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等意象,讽刺了社会上价值颠倒、真假不分的混乱现象。

· 雅俗对立的思考:借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典故,揭示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张力,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

古今鉴照:雅俗之辨的现实思考

张协诗中的“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现象,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雅俗文化的当代境遇

· 文化消费的大众化转向: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如同商品,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的认可。这正应和了诗中《巴人》曲“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的盛况。诸如短视频、网络文学等通俗文化形式,因其门槛低、易理解、娱乐性强而广受欢迎。

· 精英文化的困境:如同“阳春无和者”,一些高雅文化、学术研究确实面临曲高和寡的局面。例如,传统戏曲的观众减少,学术着作的阅读群体狭窄。这种现象与张协诗中“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的情形如出一辙。

构建平衡的文化生态

1. 尊重文化多样性:

· 认识到文化本身具有多元价值,不应以单一标准评判。

· 通俗文化满足大众的日常精神需求,如《巴人》曲在楚国的流行。

· 高雅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深度,如《阳春》曲的艺术价值。

2. 搭建雅俗共赏的桥梁:

· 推动高雅文化的大众化表达,如故宫的文创产品开发。

· 提升通俗文化的艺术品质,如一些优质影视作品在娱乐中传递深刻思考。

· 培养公众的审美素养,使更多人能够欣赏不同层次的文化作品。

3. 文化传播者的责任:

· 文化工作者应避免两种极端:一味孤芳自赏或纯粹迎合市场。

· 在保持文化品格的同时,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寻找雅俗之间的平衡点。

张协的诗句不仅是对个人怀才不遇的感叹,更是对文化价值与受众接受度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刻揭示。在今天,我们既不应像诗人那样悲观地看待“阳春无和者”的现象,也不能简单否定“巴人皆下节”的大众选择,而应当在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健康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