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20章 奥ào,“往来禁奥”

第5章 第20章 奥ào,“往来禁奥”(2 / 2)

· 生:产生。

· 释义:祸乱就会从这里产生。

【现代翻译】

后来,朝中大臣们想一起上表,奏请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董昭。董昭说:“自古以来,匡扶社稷的臣子,没有像今天(曹操)这样大的功劳;有这么大功劳的人,没有能长久处于臣子地位的。如今曹公(因道德上的顾虑)感到惭愧,追求尽善尽美,乐于保全名节,这固然不会有大的责难。但是他之所以没有立刻晋升爵位,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当臣子了。现在,外部有强大的敌人,内部有英雄才俊,朝廷里的臣子,没有不(对他)心怀忌惮的。即使忠诚如周昌(曾反对汉高祖废太子)那样的臣子,也难免有不满的神色,何况其他人呢?然而,朝臣之中,并非没有心向汉室的人,他们只是畏惧曹公的威严,不敢说出来罢了。如果曹公不及早确定称公建国的大计,我恐怕这些人会在宫廷禁地之间秘密串联,策划奸邪的变乱,那么祸乱就要由此产生了。”

典故背景与权力博弈

1. 汉末皇权的衰落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流亡的汉献帝于许都,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表面上,汉朝国祚得以延续;实际上,所有权力已逐步转移到曹操及其霸府(魏王府)手中。

2. 董昭的角色:曹操称帝道路的首席策划师

董昭是曹操阵营中极具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的谋臣。他深刻地认识到,曹操的权力基础已经稳固,但名义上仍是汉臣,这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那些仍然忠于汉室的“保皇派”(如荀彧,虽为曹操谋臣但内心尊汉,最终因反对曹操称公而被迫自尽)可能利用曹操在名分上的弱点,在宫廷内部(“禁奥”)结成反对联盟。

3. “往来禁奥”的具体所指

这句话描绘的正是保皇派大臣们利用其能够出入宫廷的身份,在汉献帝身边以及彼此之间进行秘密沟通、串联,试图寻找时机推翻曹操的潜在危险。对曹操而言,皇宫(“禁奥”)是一个他无法完全控制、且充满敌意的政治飞地。

核心寓意与深刻洞见

董昭用“往来禁奥”四个字,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政治真理:

1. 权力真空地带是动乱的温床:在任何组织或体系中,如果存在一个名义上的中心(如汉献帝)与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如曹操)相分离的情况,那么那个名义中心就会自然成为反对势力的聚集地和阴谋的策源地。

2. 信息壁垒是权力的生命线:最高掌权者必须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对核心信息场的控制。一旦出现他无法监控的“秘密沟通网络”(“往来”),他的权力就受到了最根本的挑战。

3. “正名”是巩固权力的终极手段:董昭的逻辑是,要消除“往来禁奥”的隐患,最根本的办法不是去抓捕每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而是从名分上彻底解决问题——让曹操从“汉臣”变成“魏公”,从而将实际权力与名义地位合二为一,使反对者失去赖以生存的政治符号和法理依据。

现实联系与论述

“往来禁奥”的现象,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形态中依然普遍存在:

·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 “宫廷政治”与“小圈子”:在一个公司里,如果创始人或cEo(“曹操”)与董事会或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汉献帝”)关系微妙,或者公司内部存在派系斗争,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往来禁奥”的现象——不同派系的高管在私下秘密串联,结成非正式同盟,为了各自利益而进行信息封锁或策划人事变动。智慧的领导者必须意识到这种风险,并通过明晰的权责划分和企业文化建设来消除这种“信息暗区”。

· 对组织内部治理的启示:

· 打破“部门墙”与“禁奥”:一个部门如果成为独立王国,其负责人与下属在内部形成信息闭环,抵制来自其他部门甚至最高管理层的监督,这就形成了现代版的“往来禁奥”。它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战略执行扭曲,甚至滋生腐败。推行跨部门协作、建立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是破解之道。

· 对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的启示:

· 外交上的“禁奥”活动:一国在另一国的盟友内部或权力核心圈进行秘密游说,试图影响其决策,使其做出于己有利、于其主事者不利的决定,这正是一种国际层面的“往来禁奥”。这提醒主权国家必须维护自身决策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警惕外部势力的渗透与分化。

总结:董昭的“往来禁奥”论,是一则关于权力、信息与名分的永恒警示。它告诉我们,任何不稳定的权力结构,都会自然催生隐秘的政治活动。而最高明的统治智慧,不在于事后扑灭这些暗流,而在于通过制度设计与名分厘清,从根本上消除暗流涌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