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15章 媪ǎo,“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第5章 第15章 媪ǎo,“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 / 2)

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二、典故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赵惠文王刚去世,其子赵孝成王年幼,由赵威后(即故事中的赵太后)执政。秦国趁赵国国君新丧、政局未稳之际,大举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的条件是必须让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出于母爱,坚决不肯,并扬言谁再劝谏就要“唾其面”。在这种僵局下,老臣触龙以巧妙的方式说服了太后,最终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三、寓意与核心思想

这个故事的核心寓意可以概括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为他们作长远打算。)

具体而言,其内涵包括:

1. 真正的爱是赋予能力,而非仅仅给予财富。 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爱,是给予他高官厚禄和肥沃土地,这是一种“保护式”的爱。而触龙指出,这种爱是“计短”的,因为它没有赋予长安君在未来安身立命的资本——功勋和能力。

2. 个人价值需要通过贡献和奋斗来实现。 触龙通过列举赵国及其他诸侯国子孙不能长久继承爵位的历史教训,深刻地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如果不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和再高的地位,也是无根之木,无法长久。

3. 沟通的艺术与智慧。 触龙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直谏,而是从关心太后的身体健康和饮食起居入手,从共同话题“疼爱子女”切入,一步步引导太后自己得出“爱子则需为之计深远”的结论。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说服艺术,体现了对沟通对象心理的精准把握。

四、现实论述与启示

“触龙说赵太后”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以应用于多个层面:

1.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触龙”的智慧警醒着我们如何正确地爱孩子。许多父母(尤其是富裕家庭)倾向于为孩子铺平道路,给予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培养他们独立生存、奋斗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这正是一种现代的“计短”。

· “计深远”的爱: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价值的精神。与其留下万贯家财,不如培养孩子创造财富和驾驭财富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2. 对组织管理与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企业管理或组织架构中,这个故事同样适用。

· 对于领导者\/管理者:如果仅仅因为偏爱或关系,就将重要的职位和资源授予没有相应能力和功绩的人(类似于“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这对组织和个人都是有害的。这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也会让被提拔者因德不配位而最终失败。

· “计深远”的管理:应该建立公平的竞争和考核机制,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在贡献中成长。要为下属和员工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平台,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让组织和个人都获得长远的发展。

3.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从个人角度而言,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警惕“舒适区”的陷阱。

· 如果一个人安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状态,依赖家庭或过去的成就,而不去持续学习、提升能力和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那么他\/她的竞争力就会逐渐丧失。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山陵崩”——公司重组、行业变革等),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 个人的“计深远”:就是要有危机意识,不断投资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功”与“劳”,打造属于自己的、谁也拿不走的立身之本。

结论:

两千多年前触龙的话语,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它深刻地揭示了“爱”与“责任”的真谛——无论是作为父母、领导者还是个体,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眼前的情感与利益,着眼于未来,通过赋予能力、创造价值来实现个人与集体的长久安宁与繁荣。这或许就是这个古老故事能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