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百姓多半成了燕军的俘虏,胡人的战马正在肆意啃食洛阳的青草。
唐军屡战屡败,关下兵损将折;河北诸城早晨投降,晚上又叛变,局势动荡。
作乱的巨鳌尚未被斩杀,整个天下就如海水般沸腾动荡;我们这些鱼龙之辈,又怎能得到一刻的安宁?
此时的局面,颇似楚汉相争之时,反复无常,没有定数。
我像当年的张良和未发迹的韩信一样,清晨经过博浪沙,傍晚又来到淮阴市。
张良未遇黄石公,韩信贫时乞食漂母,但正是他们决定了刘邦、项羽的存亡。
我暂时来到下邳接受兵略,投靠贤人以求存身。
古来的贤人哲士都是如此栖惶不安,如今这个时代也同样抛弃了有才之士。
我空有安邦之策却不敢触怒皇帝的威严,只能逃到南方来躲避胡人的战乱。
将治国的宝书、杀敌的长剑高挂在阁楼上,把金鞍骏马都分送给故人。
昨日还在宣城作客,与太守交游。
有时借六博棋来抒发壮怀,绕着棋床走三圈,大喝一声掷出骰子。
楚地人人都道书法家张旭是奇才,他胸藏风云却不为世人所知。
三吴的长官们对他颇多眷顾,四海的雄侠也都推崇他。
萧何、曹参也曾是沛县小吏,攀龙附凤、建功立业自有时机。
在这溧阳酒楼的三月春光里,茫茫杨花勾起无限愁思。
胡人碧眼吹响玉笛,吴地歌女唱着《白纻舞歌》,歌声绕梁。
大丈夫相见且图一醉,宰牛击鼓大会宾客。
我从此将要离去,效仿那钓鳌的勇士,到东海垂钓,若有所得,定会笑着寄给你们,以表相亲之情。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春,即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
1. 时代浩劫: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陷东京洛阳,并进军西京长安,中原大地陷入一片血雨腥风。诗中“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正是这一惨状的实录。
2. 个人困境:李白此时正避难南下,途经溧阳。他怀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却因曾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被视为“附逆”,政治处境极为尴尬和危险。空有满腔热情和治国方略(“有策不敢犯龙鳞”),却无处施展,只能“窜身南国避胡尘”。
3. 心境写照:诗中所描绘的“海水动”与“鱼龙奔走”,既是对国家战乱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自身颠沛流离、惶恐不安的内心世界的投射。
三、寓意深度解析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是整个诗篇的核心意象,其寓意深刻:
1. 祸乱的根源:“巨鳌”是兴风作浪的元凶。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首恶未被铲除,动乱的根源就依然存在,整个系统(海水)就无法恢复稳定。
2. 个体的无力感:“鱼龙”纵然有腾跃之能,在翻腾的怒海中也不过是求生的蝼蚁。这深刻揭示了在巨大的历史灾难和社会动荡面前,个人的渺小与无力。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像李白这样的才士,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3. 对执政者的批判:诗句隐含了对当时朝廷平叛不力的批评。正是因为中央政权(代表斩鳌之力)未能迅速、有效地平定叛乱,才导致了天下不宁、生灵涂炭的局面。
4. 李白式的英雄主义:尽管处境艰难,但诗的最后“我从此去钓东海”,又展现了他浪漫主义的豪情。他将自己比作《庄子》中那个以五十头牛为饵钓东海巨鳌的任公子,表达了即使身处逆境,仍渴望铲除巨恶、安定天下的壮心。
四、现实启示与当下观照
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1. 识别系统性风险(巨鳌):无论是全球经济动荡、地缘政治冲突,还是行业性的危机(如颠覆性技术、政策巨变),我们都应努力识别那个最根本的、可能引发“海水动”的“巨鳌”。只有认清问题的核心,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2. 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安宁”:当“海水”动荡时,“鱼龙”的个体焦虑是真实的。这启示我们,在外部环境不可控时,最重要的投资是构建自身的“心灵避风港”和“能力护城河”。通过持续学习、保持身心健康、建立稳固的社交支持网络,来增强自身的“压舱石”,以对抗外界的颠簸。
3. 从“奔走”到“垂钓”的心态转变:诗中的李白从最初的悲愤、奔走,到最后发出“钓东海”的豪言。这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是:面对困境,除了被动反应(“奔走”),我们更可以培养一种主动创造、积极等待的“垂钓者”心态。即利用动荡期的低谷,潜心积累知识和资源,为未来某个时机做好准备。
4. 对组织管理的警示:对于一个企业或团队而言,如果核心问题(巨鳌)没有被解决,例如糟糕的企业文化或战略方向的错误,那么内部成员(鱼龙)就会人心惶惶,内耗不断,永远不得安宁。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就是“斩巨鳌”,为团队创造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结语
李白的“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是一声穿越千年的叩问。它既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刻的精准刻画,也是对一种永恒人类困境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宁,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修炼,也与我们所处的宏大系统的稳定息息相关。在今天的惊涛骇浪中,这句诗激励我们:既要有识别“巨鳌”的慧眼,也要有在风浪中保全自身的智慧,更要有“钓鳌东海”、参与改变世界的勇气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