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áo,游玩,游逛。《商君书·垦令》:“民不敖,则业不败。”(业:事业。)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遨”。
我们来详细解读《商君书·垦令》中的这句“民不敖,则业不败”。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背后浓缩了商鞅变法核心的治国理念。
一、原文与上下文
这句名言并非独立存在,它出自《商君书·垦令》篇。该篇的核心是提出了20种鼓励开垦荒地的措施,而几乎所有措施都指向一个目标:将民众牢牢束缚在土地和农耕上,杜绝一切可能分散其精力和时间的行为。
原文节选(上下文):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
民不得擅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
……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
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粮者无所售,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
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迁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迁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 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二、注释与翻译
· 民: 百姓。
· 敖: 通“遨”,游荡、闲游、游手好闲。这里指一切离开土地的非农业生产活动,如经商、游学、娱乐等。
· 则: 那么,就。
· 业: 本业,正业。在商鞅的语境中,特指农业。
· 不败: 不被损害,不荒废。
翻译:
百姓不四处游荡,那么(农业)本业就不会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