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闇】ān,帝王居丧。《礼记·丧服四制》:“高宗谅闇。”亦作“亮闇”、“谅阴”、“梁阴”。
我们来深入解读《礼记·丧服四制》中“高宗谅闇”这一蕴含深厚礼制与情感的典故。
一、原文与上下文
“高宗谅闇”一句出自《礼记·丧服四制》篇首,是其论述丧服制度四大根本原则(恩、理、节、权)中“节”——即节制情感原则的核心例证。
原文节选: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
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
二、注释与翻译
· 高宗:指商王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是商代中期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王。“高宗”是他的庙号。
· 谅闇(liáng ān):也写作“亮阴”、“梁闇”。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指天子在丧期中所居的守丧之庐。具体来说,是一种守丧时居住的简陋土屋,不设立柱,以横梁于墙(梁闇),且沉默不言,以表达极度的哀思。
· 三年不言:此处的“不言”并非生理上不能说话,而是指不主动过问、议论朝政事务,将治理国家的权力暂时委托给宰相,自己专心守丧。
白话翻译:
(正如前文所述,守丧需要有所节制,不能因过度哀伤而损害生命。)(所以)殷高宗武丁在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居于“谅闇”之庐,三年不议论政事。(孔子和《礼记》的作者认为)这是非常贤德的行为,历代圣明的君王没有不实行这种礼节的。
三、故事背景与文章寓意
1. 故事背景
“高宗谅闇”的典故最早记载于《尚书·无逸》,其中提到周公劝诫成王时,以殷商贤王为例:“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意思是武丁早年在外劳作,了解民间疾苦。即位后,又遭遇父丧,便“谅闇三年不言”。他虽不言,但一旦发言,都非常和洽得当。
这个故事在《论语·宪问》中也被孔子提及并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