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àn,几案,矮长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权拔刀斫(zhuo)前奏案。”(权:孙权。奏案:接受奏本的几案。)
我们来解析《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权拔刀斫前奏案”这一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意义的历史典故。
一、 原文、注释及翻译
1. 原文
这段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裴松之注解所引用的《江表传》:
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2. 注释
· 权:孙权,字仲谋,东吴的开国皇帝。
· 拔刀:拔出佩刀。
· 斫:用刀斧等猛力砍。
· 前:面前。
· 奏案:古代君主用以批阅奏章、放置文书的长形桌子。此处指商议军政大事时使用的会议桌。
· 将吏:将领和官员。
· 迎操:投降曹操。迎,在这里是“投降”、“归顺”的委婉说法。
· 同:一样。
3. 翻译
孙权拔出佩刀,猛地砍向面前的奏案,说道:“各位文武官员,有谁敢再提应当投降曹操的,他的下场就和这张奏案一样!”
二、 故事介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即赤壁之战的前夕。
背景: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率领大军南下,迅速占领荆州。他给东吴的孙权送去一封措辞严厉、带有恐吓意味的战书,号称率“八十万”大军(实际约二十多万),要与孙权“会猎于吴”。东吴集团上下震动,以重臣张昭为首的大部分文官被曹操的声势吓倒,认为双方实力悬殊,主张投降。
事件经过:
孙权内心不愿投降,但面对强大的主降派,他感到巨大的压力。此时,鲁肃私下向他分析了投降对个人命运的灾难性后果,坚定了他的抗曹决心。随后,孙权将正在外地的周瑜召回。周瑜在军事会议上,精辟地分析了曹操军队的四大弱点,力主抗战,其观点与孙权不谋而合。
就在这次决定东吴命运的战略会议上,主战派与主降派争论激烈。孙权听着周瑜的分析,抗曹的决心最终变得无比坚定。为了统一思想,终结无休止的争论,他做出了这个惊天动地的举动——“拔刀斫前奏案”。这个行为,如同一道霹雳,瞬间震慑了所有主降派,将抗曹定为不容置疑的国策。
后续影响:
此举彻底稳定了东吴内部的军心和政局。孙权随后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以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一刀,可以说是砍出了东吴的未来。
三、 寓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