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章 安ān,“世书俗说,多所不安”

第3章 第1章 安ān,“世书俗说,多所不安”(2 / 2)

三、 作品介绍

· 书名:《论衡》。“论”是论述、评论;“衡”是秤、天平。合起来就是“评论衡量言论真伪的天平”。

· 核心思想:“疾虚妄”,即批判虚假荒谬。王充在书中建立了一套以“实证”和“逻辑”为基础的批判方法。

· 内容:全书共85篇(现存84篇),内容包罗万象,对自然、社会、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流行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例如:

· 批判“天人感应”:指出天是自然无知的物质实体,不会与人事相互感应。

· 批判“人死为鬼”:提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的着名论断。

· 批判“圣人生而知之”:强调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 历史地位:《论衡》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批判性巨着,其怀疑精神和理性主义在迷信盛行的汉代犹如一道闪电,对后世(如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 作者介绍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

· 出身寒门:他出身于“细族孤门”,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慧,博览群书。

· 性格独立:他性格耿直,不慕权贵,不随波逐流。曾做过地方小官,但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而辞官归家,专心着述。

· 批判斗士:他一生致力于破除迷信和虚妄,其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他敢于挑战官方意识形态和世俗成见,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罕见的独立人格和批判勇气。

五、 结合现实论述

王充“世书俗说,多所不安”的断言,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1. 信息时代的“世书俗说”:

· 网络谣言与假新闻:今天,我们的“世书俗说”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疯传的谣言、精心编织的假新闻、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它们传播速度远超汉代,其危害也更大,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影响股市、甚至干扰选举。

· 伪科学与养生陷阱:类似于汉代的谶纬迷信,今天充斥着各种“伪科学”理论和“神奇”的养生偏方,如“量子波动速读”、“吃某物可防百病”等,利用人们对健康和知识的焦虑牟利。

· 算法茧房与偏见固化:互联网平台通过算法为我们推送“喜欢看”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就像王充批评的那些只信一家之言的儒生一样,被困在“信息茧房”里,认为自己所接触的“俗说”就是全部真相,从而加剧社会偏见和撕裂。

2. 当代的“王充精神”:

面对如此境况,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继承王充的批判精神。

· 敢于怀疑(“疾虚妄”):对于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符合我们情绪和偏好的信息,首先要抱持一份审慎的怀疑态度,而不是全盘接受。

· 考论实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事实核查”(Fact-check)。遇到一个说法,要去寻找可靠的信源、权威的数据、多方位的报道来验证其真实性。不轻信、不盲从。

·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让自己成为谣言的传播节点。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和常识去判断,像王充一样“幽处独居”(意指保持内心的独立),在喧嚣中保持清醒。

结论:

王充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发出的呐喊,是对人类理性永恒的呼唤。他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的经书典籍,还是今天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其内容都可能“多所不安”。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而在于拥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勇气。在当下这个“后真相”时代,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思想的“王充”,用理性的“论衡”去称量我们所听到、看到的一切,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尽可能地接近真相,守住独立思考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