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ān,妥当。王充《论衡·自纪》:“世书俗说,多所不安。”
我们来对王充《论衡·自纪》中的“世书俗说,多所不安”这句话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拓展。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是理解王充及其不朽着作《论衡》的核心钥匙。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 原文选段(上下文):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夫贤圣殁而大义分,蹉跎殊趋,各自开门。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世书俗说,多所不安。 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 注释:
· 疾:痛恨。
· 俗情:庸俗的社会风气。
· 闵:同“悯”,忧虑。
· 伤:痛心。
· 伪书俗文:虚假的书籍和庸俗的文章。
· 殁:去世。
· 蹉跎殊趋:意指(学术)走了弯路,趋向分歧。
· 通人:学识渊博的人。
· 掇:选取,采用。
· 世书俗说: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书籍和普遍的说法。
· 不安:不正确,不妥当,站不住脚。
· 幽处独居:独处,隐居。
· 考论实虚:考证、论述其真假虚实。
· 翻译:
王充既痛恨庸俗的社会风气,撰写了《讥俗》一书;又忧虑君主治理国家,只想统治百姓,却不得其法,不明事务,为此殚精竭虑,却看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写了《政务》一书。同时,他还痛心于那些虚假的书籍和庸俗的文章大多不真实、不诚实,因此创作了《论衡》这部书。圣贤去世后,他们学说的大义就分裂了,后人走了弯路,趋向各异,各自创立门派。即使是学识渊博的“通人”,虽然见闻广博,却不能从中选取材料来加以论述(因为材料本身有问题)。社会上流行的书籍和普遍的说法,大多都是不正确、站不住脚的。 (于是我)独自隐居,考证和论述这些说法的真假虚实。
二、 创作背景
1. 时代思潮:王充生活在东汉初年(约公元27-97年)。当时,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但与先秦儒学不同,汉代儒学与“天人感应”、谶纬神学紧密结合。所谓“谶纬”,即用神秘的预言(谶)和附会儒家经典的玄学解释(纬)来谈论吉凶祸福,使得整个社会弥漫着迷信、虚妄的风气。
2. 学术风气:当时的学者大多埋头于对儒家经典的繁琐注疏,或热衷于谈论灾异、祥瑞,缺乏独立的批判精神。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荒诞不经的“俗说”,比如雷劈人是上天惩罚、恶人有恶鬼索命等。
3. 个人动机:王充是一个极具独立思考精神的人。他对这种“虚妄”横行、真相反被淹没的状况感到极度不满和痛心。他写作《论衡》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就是要像天平一样“衡”量世间言论的真伪,其核心任务就是“疾虚妄”,即批判一切虚假荒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