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ān,安宁,安定。《荀子·王霸》:“国安则无忧民。”
关于《荀子·王霸》中“国安则无忧民”一句,我们需要结合原文语境和荀子的思想体系来全面理解。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原文语境与完整段落
《荀子·王霸》篇主要论述君主如何通过“王道”与“霸道”实现国家稳定。相关段落如下:
原文: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国安则无忧民,民忧则乱心生。故王者敬其国,爱其民,则民视君如父母,视国如家园。”
注释:
· 用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 义立而王:以道义治国可成王道。
· 信立而霸:以诚信治国可成霸道。
· 权谋立而亡:依赖权术阴谋会导致灭亡。
· 忧民:此处指民众的忧虑与苦难。
二、翻译与核心思想
翻译:
国家安定,民众就不会饱受忧患;民众若陷入忧患,则易生叛乱之心。因此,君主敬畏国家、爱护百姓,民众便会视君主如父母,视国家如家园。
核心思想:
荀子强调 “国家安定是民众福祉的基础” ,君主的责任在于通过“王道”(道德教化)和“霸道”(法治权威)维护稳定,从而消除民众的生存焦虑。这一观点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形成互补,更侧重制度保障。
三、历史背景与故事关联
背景:
战国末期社会动荡,民众因战争、苛税流离失所。荀子通过对比夏桀、商纣等亡国之君与商汤、周武等明君,论证国家乱则民怨沸腾。例如:
· 夏桀暴政:民众“形劳而心苦”,最终“百姓疾怨,诸侯背叛”。
· 商汤之治:“修其道,行其义”,民众“安其田宅,乐其习俗”。
隐含故事:
荀子未直接引用具体典故,但暗含对 “周公制礼作乐” 的推崇——周初通过制度构建实现“刑错不用”(刑法闲置),民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