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2章 第17章 叆ài,“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

第2章 第17章 叆ài,“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2 / 2)

3. “言不尽意”的哲学智慧:魏晋时期,“言意之辨”是玄学的核心议题。哲学家们认为,精深微妙的意蕴(“意”)是难以用语言(“言”)完全承载的。木华的写法,正是这种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实践:既然无法“尽意”,那便用语言营造一个通往“意”的场域,引导读者去心领神会。

三、创作背景:一篇赋的雄心与谦逊

在《海赋》的宏大篇章中,“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一句,往往出现在作者用尽磅礴的词汇、繁复的比喻对大海进行了一番铺陈扬厉的描绘之后。它像一段华彩乐章后的一个短暂休止,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

· 承上启下的自省:这句话是作者在极尽所能地描绘后,对自身努力的清醒认知。它仿佛在说:“以上我所描述的一切,也不过是这伟大存在的一个模糊投影罢了。” 这种自省,非但没有削弱赋文的力量,反而因其真诚而显得更加可信和有力。

· 以退为进的策略:这是一种高超的文学策略。通过承认描写的局限,反而凸显了描写对象本身的无限与伟大。作者的谦逊,最终服务于对大海的至高礼赞。

四、作品与作者的映照

· 木华其人与《海赋》其文:木华生卒年不详,仅以《海赋》一篇而名垂千古。这篇赋作以其瑰奇的想象、恢弘的气势和精妙的语言,被萧统收录于《文选》,成为后世赋海的典范。一个生平几乎成谜的人,却留下了一篇足以定义一种题材的作品,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叆霼”的神秘色彩。

· 《海赋》的艺术成就:全赋不仅仅是在罗列海洋的物产与景观,更是试图捕捉海洋的“魂魄”。而“仿像其色,叆霼其形”正是这种艺术追求的集中宣言。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对自然的描绘,从对外部形态的刻画,深入到了对内在气韵与生命精神的探索。

总结

“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这九个字,是理解《海赋》乃至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把钥匙。它告诉我们:

· 真正的伟大,是无法被完全言说,只能被感受和意会的。

· 最高级的艺术,不在于工笔细描的精确,而在于营造一个能容纳无限想象的意境。

· 在“似与不似之间”,在“仿像”与“叆霼”之中,正藏着艺术最动人的魅力与最深邃的真实。

木华没有试图为我们拍下一张大海的“照片”,而是为我们点燃了一缕能窥见其魂魄的“烟雾”,烟雾缭绕之处,正是我们想象奔腾、心神激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