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ái,洁白。汉乐府诗《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皑皑】形容霜雪洁白。刘歆《遂初赋》:“漂积雪之皑皑兮。”
《白头吟》是汉乐府名篇,据说是卓文君作的。先看下《白头吟》全文。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白话翻译
(我的真心)如山上积雪般纯洁,似云间明月般皎洁。
听说你怀有二心,特来与你断绝情谊。
今日共饮这诀别酒,明日便在沟水边分道扬镳。
我缓步沿御沟而行,沟水如你我般各奔东西。
婚姻悲戚之事本就难免,但女子出嫁何须悲泣?
只愿觅得专一之人,相守到老永不分离。
男女情投意合,如钓竿轻摇鱼尾摆动般自然欢愉!
男子本当重情重义,何须以金钱换取真心?
创作背景
1. 传说与争议:
此诗传统被归为西汉才女卓文君所作。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显贵后欲纳妾,卓文君遂作《白头吟》明志,相如读后愧而回心转意。然此说缺乏史料佐证,应为后世附会。
2. 实际来源:
诗歌实为汉乐府民歌,收录于《乐府诗集》,属“相和歌辞·楚调曲”。它反映了汉代社会对爱情忠贞的追求,尤其是女性在情感中的尊严与决绝。
作者介绍
卓文君(传说作者):
西汉蜀郡临邛人,富商卓王孙之女,精通音律、文采斐然。她与司马相如的“夜奔”故事广为流传,成为自由爱情的象征。虽《白头吟》作者存疑,但其形象与诗中“决绝而保有尊严”的女性高度契合。
汉乐府:
作为汉代官方采诗机构,乐府诗多源自民间,语言质朴,主题聚焦社会现实与情感生活。《白头吟》正是此类诗歌的典范,展现了汉代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意识。
诗歌赏析
核心主题:批判爱情中的背叛,倡导“愿得一心人”的理想,强调婚姻应建立在“意气”(情义)而非“钱刀”(物质)之上。
艺术特色:
开篇以“雪”“月”喻纯洁爱情,与“沟水东西流”的决裂形成对比。
“竹竿”“鱼尾”暗用隐语,隐喻男女欢洽与分离之苦。
语言直白而情感浓烈,展现汉代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附:相关典故延伸
《白头吟》对后世影响深远,如:
1. 唐代李白《白头吟》二首、元代白朴《御沟流水》等皆受其启发。
2. 成语“白头偕老”即化用诗中“白头不相离”之句。
此诗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更是古代女性在婚姻中追求平等与尊严的早期呼声。
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李白和元代白朴对汉乐府《白头吟》这一母题的精彩再创作。
一、唐代李白《白头吟二首》
李白的两首《白头吟》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以其豪放飘逸的才情,对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艺术再创造,诗中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与深刻的心理刻画。
其一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其二
……(此处省略部分诗句)
泪如双泉水,行堕紫罗襟。
五起鸡三唱,清晨《白头吟》。
长吁不整绿云鬓,仰诉青天哀怨深。
城崩杞梁妻,谁道士无心。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枝羞故林。
……(与第一首有重叠,为流传版本差异)
诗文欣赏与解读:
1. 叙事性与戏剧化:
李白将汉乐府的抒情短章扩展为一个完整的叙事诗。他详细描绘了司马相如变心、陈皇后(阿娇)长门买赋作铺垫,再到文君作《白头吟》决绝的整个过程,情节跌宕起伏。
2. 意象的拓展与深化:
核心意象继承:“东流不作西归水”直接化用古辞“沟水东西流”,但意境更为决绝和苍茫。
新增经典意象:
“兔丝”、“女萝”:用两种缠绕共生的植物比喻夫妻关系,本是恩爱象征,但李白反用其意,“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批判力度极强。
“覆水再收”:李白诗中明确出现了“覆水再收岂满杯”的意象,这成为后世表达关系破裂难以挽回的经典典故(虽然此典更早与姜子牙有关,但在此处与卓文君故事结合,影响深远)。
“龙须席”、“琥珀枕”:这些闺房旧物的细节,充满了往日恩情的回忆,体现了文君“且留”、“或有梦来”的复杂矛盾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3. 情感的矛盾与张力:
李白笔下的卓文君,情感层次极为丰富。她既有“宁同万死碎绮翼”的刚烈决绝,也有“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的片刻软弱与留恋。这种忠贞与背叛、决绝与不舍的交织,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 用典与对比:
诗中引入陈阿娇的典故,与卓文君形成类比,共同揭示了“丈夫好新多异心”的普遍悲剧。
结尾提到青陵台(战国时韩凭夫妇殉情之地,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与司马相如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古来得意不相负”之难得的悲凉感。
总结:李白的《白头吟》是对原故事的一次豪华扩容和情感升华,他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将一个简单的决绝故事,写成了一部充满爱恨情仇、心理挣扎的微型诗剧。
二、元代白朴《御沟流水》
白朴的《御沟流水》是其杂剧《御沟红叶》中的一折,虽然体裁不同,但其核心意象与情感内核,与《白头吟》一脉相承。“御沟流水”直接源自古辞中的“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由于杂剧全文较长,我们节选其中最能体现此主题的唱词进行欣赏。在剧中,宫女韩翠屏在红叶上题诗,放入御沟,被书生于佑拾得,二人最终借此缘分成婚。其中充满了对爱情机遇和命运弄人的感慨。
【仙吕·点绛唇】
晓镜妆迟,暮砧声急。危楼倚,目断云霓,只落的枫叶荻花地。
【混江龙】
御沟流水,乍寒乍暖日平西。……题红叶,趁波逐浪,流到天涯。
【油葫芦】
……这红叶他御沟流不出帝王家,怎的到俺这茅庐下?莫不是雨露恩泽,渥及在天涯?……这的是一叶通灵契,半点儿不差池。
诗文欣赏与解读:
1. 意象的转换与新生:
白朴将汉乐府中象征决裂与分离的“御沟水”,巧妙地转换成了一个连接与姻缘的媒介。水流不再是“东西流”的永隔,而是“流到天涯”,将深宫少女的春心与外界书生的情思连接起来。
2. 从“决绝”到“奇缘”的主题演变:
《白头吟》的主题是发现背叛后的主动决裂。
《御沟流水》的主题则是在封闭命运(宫女身份)中对爱情奇迹的渴望与等待。它更侧重于一种浪漫的、宿命般的邂逅。
3. 情感基调的差异:
《白头吟》的情感是激烈的、痛苦的、清醒的。
《御沟流水》的情感是哀婉的、期待的、充满奇思妙想的。韩翠屏的唱词中,有深宫的孤寂(“危楼倚”),也有见到红叶流出宫外的惊讶与希望(“莫不是雨露恩泽,渥及在天涯?”)。
4. 时代精神的体现:
白朴作为元代文人,其作品深受元曲“自然本真”美学的影响。这个“红叶题诗”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市井传奇的浪漫色彩,反映了元代市民文学对爱情和机遇的向往,与汉代民歌的质朴刚健、唐代诗歌的宏大精深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结:白朴的《御沟流水》是对“御沟”意象的一次创造性转化。他保留了原有意象中的流动性与命运感,却将情感的流向从“分离”扭转为“相遇”,赋予了古老的母题以新的浪漫生命。
综论
从汉乐府的《白头吟》,到李白的《白头吟》,再到白朴的《御沟流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文学传承与演变脉络:
汉乐府:确立了“爱情-背叛-决绝”的核心母题和“雪\/月”、“沟水”等核心意象,风格刚健质朴。
李白:以盛唐气象丰富了叙事,深化了心理,拓展了意象,使故事更具戏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白朴:在元代新的文学体裁(杂剧)中,对核心意象进行创造性转化,将悲剧性的决绝变为喜剧性的奇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诉求。
这三部作品,如同一曲主题的三重变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对爱情、婚姻与女性命运这一永恒话题的深刻探讨。
咱们再来看刘歆的作品。通过《遂初赋》中的“漂积雪之皑皑兮”,刘歆确实将其人生旅途的艰辛与坚守的志节,凝练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这篇赋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的类别。
《遂初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述行赋,全文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其全文在流传中有所散佚,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是清代学者严可均从《古文苑》、《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古籍中辑录整理的版本。
以下是《遂初赋》的整理全文,并附上序言,以便您全面了解。
《遂初赋》全文(附序言)
序言
《遂初赋》者,刘歆所作也。歆少通诗书,能属文,成帝召为黄门侍郎、中垒校尉、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歆好《左氏春秋》,欲立于学官。时诸儒不听,歆乃移书太常博士,责让深切,为朝廷大臣非疾,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五原太守。是时朝政已多失矣,歆以论议见排摈,志意不得,之官,经历故晋之域,感念思古,遂作斯赋,以叹征事,而寄己意。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