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81章 登鹳雀楼

第281章 登鹳雀楼(2 / 2)

“它在自我保护。”青林恍然大悟,“两块碎片的能量场互相排斥,就像同极相斥的磁铁。”

王之涣拿起案上的毛笔,在图上鹳雀楼的位置画了个圈:“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它们和解,得找个能同时‘看见’两岸的地方。”

祭河大典前一日,青林和王之涣带着存储器登上鹳雀楼。夕阳正贴着河面下沉,将河水染成熔化的金液。镇河石的蓝光弱得几乎看不见,整座楼都在轻微摇晃,仿佛随时会坠入脚下的深渊。

“能量收集装置在哪?”青林问。

王之涣走到楼檐边,指着那些雕刻的鹳雀:“就是这些石雕。每只鸟的眼睛都是晶体透镜,能把人的视线转化成能量。”他抚摸着一只鹳雀的羽翼,“但现在它们快休眠了。”

青林将存储器接入镇河石,屏幕上立刻跳出密密麻麻的代码。他快速敲击虚拟键盘,试图编写新的谐振程序,可每次运行到关键节点就会崩溃。“不行,反相频率太强了!”

王之涣突然拿起笔,在麻纸上写下两行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将纸贴在镇河石上,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墨迹竟顺着岩石的纹路渗入内部,蓝光随之亮起一分。“你看,”他又写下后两句,“这就是观测者的意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整面墙的传感器同时亮起,蓝光顺着城砖的纹路流淌,在楼顶组成一个巨大的光网。青林的存储器突然自动运行,屏幕上的代码与光网的纹路完美同步,形成一道冲天的光柱,直刺落日。

河底传来沉闷的轰鸣,一个发光的圆盘缓缓升出水面,与楼顶的光柱连成一线。两种原本排斥的能量在夕阳中交融,化作漫天飞舞的光点,像无数微型的太阳在旋转。

“是时空涟漪!”青林惊呼。他看见光点中浮现出重叠的影像——有未来的城市轮廓,有盛唐的驼队商路,甚至有飞船迫降时的火光。这些影像在光柱中缓缓流动,最终汇集成一条跨越时空的长河。

王之涣站在光网中央,衣袂被能量气流吹动,像要乘风而去。他看着眼前的奇景,又看看手中的诗稿,突然放声大笑:“原来如此!所谓望远,从来不是看到更远的地方,而是看到不同的时代啊!”

当最后一缕阳光沉入地平线,光柱和圆盘同时消散。鹳雀楼的震颤彻底停止,镇河石的蓝光稳定成柔和的光晕,像块镶嵌在墙上的星空。青林的存储器屏幕亮起,显示着一行新的坐标——那是他实验室的位置,旁边标注着“时空锚点修复完成”。

“你该回去了。”王之涣将诗稿递给他,“这东西比我的诗更该流传下去。”

青林接过诗稿,发现背面用纳米级的纹路刻着飞船的完整数据。他突然明白,王之涣早就看懂了镇河石的秘密,那些看似写景的诗句,其实是对时空法则的精准描述——白日依山尽是能量守恒,黄河入海流是物质循环,欲穷千里目是维度提升,更上一层楼是文明进阶。

“为什么帮我?”青林问。

王之涣指着楼外的星空:“哪个时代的人,不向往更远的地方呢?”他拍了拍青林的肩膀,“记住,能折叠空间的从来不是机器,是想跨越山海的人心。”

青林启动了回归程序。在空间折叠的白光将他吞噬的最后一刻,他看见王之涣正站在鹳雀楼顶,向着漫天星斗举杯,手中的诗稿在夜风中微微颤动,那些墨迹仿佛化作了跨越千年的坐标,指引着每个仰望星空的人。

再次睁开眼时,实验室的警报声已经平息。青林看着屏幕上的修复报告,时空锚点的参数旁附着一行新的注释,用的是盛唐的隶书:“登高者,见古今如一河耳。”

桌角放着那卷麻纸诗稿,墨迹历经时空穿梭依然清晰。

青林拿起诗稿,对着灯光细看,发现每个字的笔画里都藏着纳米级的星图,与他记忆中镇河石的纹路一模一样。

窗外的月光照进实验室,在墙上投下诗稿的影子。青林看着那些跳动的光影,突然抓起笔,在实验记录的空白处写下:“所谓永恒,不过是让每个时代的智慧,都能在同一片星空下共鸣。”

多年后,鹳雀楼经过数次重修,那块镇河石始终嵌在墙角,成为游客必看的景致。

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能从石上的纹路里看到未来的城市;有人说抚摸石头时,会听见跨越时空的吟诵。

但没人知道,那块石头里藏着一个秘密:关于一首诗如何修复了时空,关于一个唐朝诗人和一个未来科学家,曾在夕阳下共同看见过,所有时代的河流都在同一片大海里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