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红顶人(1 / 2)

2077年的暴雨夜,青林正在实验室调试时空跃迁仪的能量矩阵。

窗外的雷暴像某种远古巨兽在低吼,实验室的应急灯忽明忽灭,突然一道紫电劈中楼顶的避雷针,电流顺着电缆窜进仪器——屏幕上的时间坐标疯狂跳动,最后定格在1872年,地点:杭州。

剧烈的眩晕后,青林发现自己站在一条青石板路上。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隐约的檀香,穿长袍马褂的行人用诧异的目光打量他的冲锋衣,远处传来算盘噼里啪啦的声响。他摸了摸口袋,时空跃迁仪的外壳裂了道缝,屏幕暗得像块死炭。

“这位小哥看着面生啊。”一个穿藏青色长衫的中年男人走过来,辫子在背后甩了甩,“是从西洋来的?”

穿越者青林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编瞎话,就见男人眼睛一亮,朝街对面拱手:“胡大先生!”

青林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中等身材的男人站在绸缎庄门口,穿件月白竹布长衫,袖口磨得有些发亮,左手无名指戴着枚羊脂玉扳指。

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眼神却像鹰隼似的锐利,正和账房先生说着什么。听见招呼,他转过身来,目光落在青林身上时微微一顿。

“这位是?”胡雪岩问道。

“回大先生,是个外乡来的小哥,看着像是读过书的。”中年男人赔笑道。

胡雪岩走到青林面前,目光扫过他的冲锋衣拉链和运动鞋:“小哥从何处来?看这身打扮,倒像是……天外来客?”

青林心头一震。

他本想谎称是南洋华侨,却没想到对方如此敏锐。他定了定神,从背包里掏出个备用的太阳能充电宝——这是他唯一能拿出的、既不暴露身份又能证明“特别”的东西。“在下青林,确实来自很远的地方。这个物件,或许能让先生相信我并非寻常路人。”

胡雪岩接过充电宝,翻来覆去看了看,又摸了摸光滑的塑料外壳:“这是什么?看着倒像个精致的盒子。”

青林按下开关,指示灯亮起蓝光。“这叫‘蓄电器’,能存住电,用来点亮小灯,或者让会跑的铁盒子动起来。”他简化了功能描述,尽量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

胡雪岩的眼睛眯了眯,突然放声大笑:“有趣!有趣!青林小哥,若不嫌弃,随我去阜康钱庄坐坐?我请你喝雨前龙井。”

青林跟着胡雪岩走进钱庄,立刻被里面的景象吸引了。柜台后的伙计们手指在算盘上翻飞,速度快得几乎出现残影;账房先生用毛笔在宣纸账册上写字,墨迹未干就被旁边的小徒弟用扇子扇干;几个穿绫罗绸缎的商人正围着胡雪岩,讨论着漕运的价格。

“先生,两江总督府的人刚才来传话,说下个月的军饷想从咱们这儿挪一百万两,说是先欠着,等盐税到了就还。”账房先生低声说道。

胡雪岩端起茶杯抿了口:“答应他们。但告诉总督大人,阜康钱庄可以垫款,不过得让漕运衙门给咱们出个条子,允许咱们的粮船走运河时免交过路费。”

青林在一旁听得咋舌。他在历史资料里读过胡雪岩“红顶商人”的名号,却没想到他连官府的欠款都能讨价还价,还能把债务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简直是古代版的资源置换,比现代金融杠杆玩得还溜。

“先生,这样稳妥吗?”青林忍不住问道,“官府欠账,万一赖着不还……”

胡雪岩笑了笑:“官府不会赖账,但会拖。与其让他们拖到天荒地老,不如换点眼前的实惠。漕运免过路费,一年下来能省多少银子?再说了,帮总督垫军饷,这份情分,可比银子金贵。”他看向青林,“你们那边,借钱给官府也讲这些门道?”

青林想起现代的政府债券和基础设施ppp项目,点了点头:“道理相通,只是用的法子不一样。我们那边有专门的文书,规定好还款时间和利息,还有评级机构评估官府的还钱能力。”

“评级机构?”胡雪岩来了兴致,“那是什么?”

“就是一群人,专门研究哪个官府或者商号有钱,哪个可能还不上钱,然后给他们打分。”青林解释道,“就像当铺里的朝奉,看一件东西值多少银子。”

胡雪岩拍了拍桌子:“好主意!我看那些洋行的买办,整天说什么‘信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嘛!青林小哥,你这脑子,不去做生意可惜了。”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暂时在阜康钱庄住了下来。他帮胡雪岩改进了记账方式,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汉字大写,还画了张简易的资产负债表。胡雪岩看着表格上清晰的收支项,眼睛发亮:“这法子好!比一本糊涂账清楚多了!”

这天,胡雪岩带青林去拜访杭州知府。路上,青林看见一群工人正在铺设铁轨,好奇地问:“这是要开火车?”

“是啊,洋人的东西。”胡雪岩叹了口气,“可惜咱们自己造不了,铁轨、火车头都得从西洋买,花了老鼻子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