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看着那包土,心里震撼得不行。换作旁人,早就恼羞成怒了,可重耳却能从羞辱里看出希望,这心胸,这格局,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又走了些日子,大伙儿饿得眼冒金星。重耳也撑不住了,靠在树下直喘气,脸色白得像纸。
“公子!”一个声音喊着,跑了过来,是介子推。他手里捧着个陶碗,碗里是肉羹,冒着热气。
“哪来的肉?”重耳问。
介子推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把碗递过去。重耳饿坏了,接过来几口就喝光了,咂咂嘴:“真香!子推,哪弄的肉?让大伙儿也尝尝。”
介子推往后退了退,捂着自己的大腿,脸色有点白:“没……没多的了,就这点。”
青林这才看见,他的裤腿上有血迹,还在往外渗。
“你……你割了自己的肉?”重耳的声音都抖了,眼圈一下子红了,“子推!你这是何苦!”
“只要公子能活下去,能回到晋国,臣这点肉算什么。”介子推笑了笑,“公子,咱得赶紧走,别耽误了路程。”
重耳抱住他,眼泪掉了下来:“子推,吾若有朝一日得势,定不忘你今日之恩!”
青林站在旁边,鼻子酸得厉害。这哪是君臣,分明是过命的兄弟。他突然明白,重耳能创造奇迹,不是光靠他自己,是身边有一群肯为他拼命的人,而他也值得这些人拼命。
辗转了好几个国家,吃了数不清的苦,他们终于到了秦国。秦穆公倒是爽快,不仅收留了他们,还答应帮重耳回晋国。
临走前,秦穆公设宴款待。狐偃借着酒劲,捧着块玉递给重耳:“公子,这些年跟着您受苦,是臣等自愿的。如今您要归国了,臣没什么功劳,这玉就算臣的告辞礼,臣想留在秦国,不回去了。”
重耳愣了,随即明白过来——狐偃是怕他当了国君,忘了这些流亡的苦,忘了这帮老臣。他把玉扔在地上,拔出剑来就要自刎:“舅父若走,吾还有何面目归国!吾对天发誓,若负诸臣,有如此剑!”
狐偃赶紧抱住他,泪流满面:“公子!臣信您!”
青林看着这一幕,心里热乎乎的。重耳不是那种得志便猖狂的人,他懂狐偃的心思,也珍惜这份情分。这样的人,当了国君,怎么会不体恤百姓,不重用贤臣?
公元前636年,在秦军的护送下,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青林跟着他们进了绛都,看着百姓们夹道欢迎,有的哭,有的笑,喊着“君上万岁”。重耳坐在车上,对着百姓拱手,眼里闪着泪光。
“吾回来了。”他轻声说,像是对自己说,也像是对这片土地说。
当了国君的重耳,果然没让人失望。
他第一件事就是赏赐跟着他流亡的功臣,狐偃、狐毛、介子推……一个个都封了官,分了地。可介子推却辞了官,带着老娘躲进了绵山,说不想靠功劳换富贵。
重耳派人去找,找了几天都没找着。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介子推孝顺,肯定会背着老娘出来。”
重耳一时糊涂,就答应了。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绵山烧得光秃秃的,也没见介子推出来。等火灭了,人们才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他和老娘的尸体,介子推的后背还靠着棵柳树,树下有片衣襟,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重耳抱着尸体,哭得撕心裂肺:“是吾害了你啊!子推!”
他下令,每年这一天,全国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后来的“寒食节”。
青林看着重耳在柳树下立誓,要“常清明”,心里百感交集。这人不是神,也会犯错,但他能认错,能记住教训,这就比好多君王强多了。
之后的几年,青林看着重耳怎么治理晋国。
他减免赋税,让百姓安心种地;重用贤能,不管是跟着他流亡的老臣,还是以前反对过他的人,只要有本事,都能得到重用;他还建立军队,训练士兵,却不随便打仗,只用在该用的时候。
有一年,周王室内乱,周天子派人来求救。大臣们都说:“晋国刚安定,别管闲事。”重耳却摇头:“尊王攘夷,是诸侯的本分。周天子有难,吾不能不管。”
他亲自带兵,平定了内乱,把周天子送回了洛邑。周天子很感动,赐了他好多土地,晋国的名声一下子就起来了。
再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重耳亲自带兵,在城濮和楚军交战。他想起当年在楚国避难时,楚成王曾款待过他,就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报答当年的恩情,这就是“退避三舍”。
可楚军得寸进尺,紧追不舍。重耳没办法,只好下令反击。晋军将士奋勇杀敌,把楚军打得大败。
这一仗,让晋国成了中原的霸主。重耳在践土会盟诸侯,连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站在会盟的高台上,看着:“当年在翟国,吾何曾想过有今日?可若没有那些年的流亡,没有那些苦,吾恐怕也成不了今日的吾。”
青林看着他,头发全白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可眼神里的光,比当年在翟国时更亮了。这十九年的流亡路,磨掉了他的浮躁,却磨出了他的坚韧;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辱,都变成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
他创造的奇迹,不是天生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一口一口苦水咽下去的,是一群人用忠诚和热血堆起来的。
这天,青林在宫里看着工匠们修复介子推死时靠着的那棵柳树,突然觉得一阵头晕,眼前的景象开始晃动。重耳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宫人们的声音越来越远,像是隔着一层水。
他知道,自己要回去了。
最后一眼,他看见重耳站在柳树下,手里拿着那片衣襟,轻声念着:“但愿主公常清明……”
再睁眼时,青林发现自己趴在书桌上,《左传》摊开着,正好是“晋公子重耳之亡”那一页。台灯亮着,没冒烟,窗外是城市的灯火,不是绛都的宫墙。
桌上的日历显示,明天就是清明节。
青林拿起书,指尖划过“退避三舍”“寒食节”“践土会盟”这些字,突然觉得这些不是干巴巴的历史,是有温度的。他仿佛能看到重耳在流亡路上啃野菜的样子,看到他接过介子推递来的肉羹时的感动,看到他站在会盟台上的意气风发。
真正的奇迹,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它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藏在待人接物的真诚里,藏在知错能改的勇气里。就像重耳,就算跌落到泥土里,也能从泥土里长出参天大树。
第二天,青林买了些青团,坐在公园里,看着柳树抽出新芽。他想起重耳,想起介子推,想起那些在流亡路上互相扶持的人。
或许,清明节不只是纪念,更是提醒——提醒我们要像重耳那样,历经磨难也不丢初心;要像介子推那样,忠诚善良不图回报;要像那些追随者那样,懂得什么值得坚守。
风拂过柳梢,带着点暖意。
青林咬了口青团,甜甜的,带着点艾草的清香。
他想,重耳要是尝到这味道,大概也会笑吧。
毕竟,他当年盼着的,不就是百姓能吃上一口热乎的、甜美的食物吗?
这盛世,如他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