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30章 印刷方法

第230章 印刷方法(2 / 2)

但他很快发现问题。锅底灰调的墨太淡,印出来的字发灰;烧纸太粗糙,有些地方印不上;还有刻字的速度太慢,刻九个字用了半个月,要是刻一整本书,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他开始琢磨改进的办法。墨的问题,他想起书铺里的墨锭,于是用自己攒的铜板去镇上买了一小块,磨出来的墨又黑又亮,印出来的字果然清楚多了。

纸的问题难办些。唐朝的纸虽然比以前进步了,但还是贵,而且不太适合印刷。青林记得古代有宣纸、皮纸,还有用竹子做的纸。他在村里找了些竹子,试着按照记忆中的方法捣烂、蒸煮、抄纸,折腾了十几天,弄出来的纸又厚又糙,还不如烧纸好用。最后只能放弃,还是用买的纸。

最大的难题是刻字效率。青林盯着那些刻坏的木板发呆,突然想到一个主意:活字印刷。

他在现代看过活字印刷的模型,就是把每个字单独刻在小木块上,要用的时候拼起来,用完了还能拆开再用。这样就不用刻整块板子了,一个字刻坏了,只换一个小木块就行,还能重复利用。

说干就干。他把梨木切成一个个一厘米见方的小木块,每块上面刻一个反字。这比刻整版更费劲,每个小木块都要打磨平整,字的大小也要一样,不然拼起来高低不平。

他刻了“之”“乎”“者”“也”这些常用字,每个字刻了好几个。等刻够了一百多个字,他找了块平整的木板当底盘,用细绳子在上面划出格子,然后把活字一个个嵌进去,拼成了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次印出来的效果比整版还差,活字和底盘之间有空隙,有些字歪歪扭扭,还有的没印上墨。青林没气馁,他找来细木屑,把活字周围的缝隙填上,又在底盘上涂了点米糊,让活字粘得更牢。

试了几十次后,终于能印出整齐的字了。虽然还是比不上手抄的美观,但胜在快。拼一段话只要半个时辰,印多少张都可以,比手抄快了几十倍。

柳老汉把他印的纸拿给村里的秀才看,秀才一开始不屑一顾,说这种“匠人之术”印出来的东西登不上大雅之堂。可当他看到青林用活字很快拼出了一篇《道德经》的片段,又连续印了十几张,每张都差不多时,终于变了脸色。

“这……这要是能印书,天下的读书人可就有福了!”秀才喃喃道。

消息很快传到了镇上。那个书铺的掌柜找上门来,看到青林的活字印刷,眼睛都直了。“后生,你这手艺卖不卖?俺出五十两银子!”

青林摇摇头:“我不卖手艺,我想跟你合作印书。”

他跟掌柜的商量,他出技术和活字,掌柜的出纸墨和场地,印出来的书利润平分。掌柜的算了笔账,一本《论语》手抄要半个月,用活字印刷,排版一天,印一百本只要两天,成本能降一半,当即答应了。

他们先印了《论语》。青林刻了两千多个常用字,不够的就临时补刻。排版的时候,他让掌柜的雇了两个识字的书生帮忙,一个排字,一个校对,自己则负责调试印刷的压力和墨量。

第一批书印出来的时候,整个书铺的人都围了过来。虽然字的大小不太均匀,有些地方还有墨团,但比起手抄本,已经算是整齐了,最重要的是便宜,一本只要五百个铜板,不到原来的一半。

消息传开,附近的书生都跑来买。没几天,第一批《论语》就卖光了。掌柜的笑得合不拢嘴,又催着青林印《诗经》《楚辞》。

青林趁机改进技术。他发现梨木虽然硬,但容易变形,就试着用枣木刻字,果然耐用多了。他还做了个木框,把活字固定在里面,排版的时候更方便,印出来的字也更整齐。

他甚至想试着做泥活字。记得书上说毕昇是用泥做的,成本更低。他找了些黏土,加水揉匀,做成小方块,在上面刻字,然后拿到窑里烧。第一次烧出来的泥块裂了,第二次温度不够,一碰就碎,试了十几次,终于烧出了坚硬的泥活字。虽然不如木活字好用,但胜在便宜,适合印那些需求量大、不需要长期保存的书,比如历书、农书。

一年后,青林的印刷作坊已经小有名气。他们印的书不仅便宜,而且种类越来越多,从经书到史书,甚至还有话本小说。长安城里的大书铺也听说了,派人来考察,想跟他合作。

这天,作坊里来了个穿着官服的人,说是京兆府的参军,想请青林去长安聊聊。青林心里有点打鼓,但还是跟着去了。

到了长安,他才知道,原来是朝廷听说了他的印刷术,想推广到全国的官学和书馆。那位参军带着他参观了国子监,指着那些堆积如山的手抄书说:“现在编一部书,抄录分发就要花几年时间,要是能用你的方法,就能让天下学子都能读到书了。”

青林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他没想到,自己一个来自未来的普通人,竟然能在唐朝做出这样的事。他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献了出来,还手把手地教国子监的工匠刻字、排版、印刷。

没过多久,长安城里也出现了印刷作坊。越来越多的书被印出来,价格越来越低。青林在街上走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贩夫走卒手里拿着廉价的话本在看,甚至连扫大街的老汉,也能认出几个印刷的字。

柳老汉来看过他一次,看着长安城里到处都在卖印出来的书,一个劲地念叨:“真是想不到啊,当初你在柴房里刻字,俺还以为你在瞎折腾呢。”

青林笑了。他想起自己穿越前的世界,电子书、网络文学、有声读物,信息的传播比这里快了无数倍。但他知道,任何伟大的进步,都是从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唐朝的雕版印刷,就像一颗种子,而他做的,只是给这颗种子浇了点水,让它长得更快些。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去,但在这里,他找到了新的意义。看着那些因为能买得起书而露出笑容的脸,青林觉得,就算永远留在这个时代,也值了。

又过了几年,青林的印刷术传遍了大唐。从长安到洛阳,从扬州到成都,到处都有印刷作坊。

人们不再需要花几年时间抄一本书,学子们能读到更多的知识,工匠们能看到详细的技艺图谱,甚至连农妇都能看懂印出来的食谱。

青林站在自己的作坊里,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排字、上墨、印刷,一张张带着墨香的纸从机器(虽然只是简单的木架和滚筒)里出来,变成一本本厚厚的书。

窗外,长安城的阳光正好,照在书页上,那些黑色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在阳光下跳跃。

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些印刷的字迹中,慢慢拉开序幕。

而他,青林,一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有幸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推动者之一。

这感觉,比在图书馆里找到任何一本珍本都要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