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227章 尧的力量

第227章 尧的力量(1 / 2)

青林的视网膜上还残留着粒子对撞机的蓝光时,脚下的触感已经从合金地板变成了湿润的泥土。

他下意识地抓向腰间的量子定位仪,却只摸到一片粗糙的麻布——那是不知何时套在他身上的衣服,针脚歪歪扭扭,带着草木灰的气息。

“你是何人?”

一个苍老却沉稳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青林猛地回头,看见一个身披葛衣的老者,须发如雪,却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着。

老者的眼睛很亮,像浸在清泉里的黑曜石,正平静地打量着他,目光里没有惊慌,只有一种洞察世事的温和。

周围是连绵的夯土台,台上盖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屋顶铺着茅草,边缘还挂着风干的谷物。远处的田垄上,有人用石犁翻土,牛蹄踏过湿润的土地,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印记。

天空蓝得发脆,几朵白云像是被人用手揉碎的棉絮,缓慢地飘过。

青林的喉结动了动,大脑在飞速运转。

他是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研究员,刚才正在调试新一代深空探测器的导航系统,突如其来的能量过载让实验室的灯光全部熄灭,再睁眼时,世界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机油,与身上的麻布形成了诡异的对比。

“我……来自很远的地方。”他斟酌着措辞,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无害,“或许,是你们说的‘天’之外?”

老者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微笑:“天之外?那可是帝俊和羲和居住的地方。不过看你的样子,倒像是个寻常人。”他顿了顿,指了指不远处的高台,“随我来吧,正好要商议治水的事,你若有兴趣,也可听听。”

青林跟在老者身后,心脏在胸腔里擂鼓。治水?帝俊?羲和?这些只在《山海经》和考古报告里见过的词汇,此刻却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口中说出。他注意到老者的步伐很稳,脚下的夯土路面平整得惊人,甚至能看到清晰的木夯印记,显然是经过精心处理的。

“敢问长者尊姓大名?”青林忍不住问道。

“人们都叫我放勋。”老者随口答道,“不过你若不嫌弃,叫我尧便可。”

青林的脚步猛地顿住,像是被无形的钉子钉在了地上。尧?五帝之一的尧?那个传说中制定历法、划分九州、禅让帝位的上古帝王?他使劲掐了自己一把,清晰的痛感告诉他这不是梦。他穿越了,穿越到了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尧时代。

尧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回过头来,眼神里带着一丝好奇:“怎么了?”

“没……没什么。”青林咽了口唾沫,快步跟上,“只是听说过您的名字。”

尧笑了笑,没再追问。他们走上最高的那座夯土台,台上已经聚集了十几个人,男女老少都有,身上的衣服各不相同,有人穿葛布,有人穿兽皮,还有人戴着用贝壳串成的项链,显然是来自不同部落的首领。看到尧走来,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

“都坐吧。”尧摆了摆手,自己在一块打磨光滑的石板上坐下,“这次请大家来,是商议共工氏提出的治水方案。”

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站起身,他的胳膊上戴着铜环,说话时声音像打雷:“首领!我看还是堵!把河道两边的堤坝筑高,让洪水无路可走!去年我部落就是这么做的,保住了三成的庄稼!”

“不妥。”一个穿麻布长裙的女子立刻反驳,她的头发上插着骨簪,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前年我部落试过筑堤,结果洪水漫过堤坝,冲毁的田地比不筑堤时还多。水是活的,堵是堵不住的。”

众人立刻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有人说该堵,有人说该疏,还有人提出要向上天献祭,祈求神灵息怒。青林站在角落,惊讶地发现这场争论虽然激烈,却秩序井然,每个人都在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没有人因为愤怒而拔剑相向。

尧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石板,直到众人的声音渐渐平息,他才缓缓开口:“共工氏的办法,试过三次,成少败多。华胥氏说水是活的,有道理。但怎么疏?往哪里疏?这才是关键。”他看向众人,“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庄稼,要想想十年、百年之后,子孙后代该如何生活。”

青林的心猛地一跳。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上古时代的想象是多么错误。这里不是蒙昧的蛮荒之地,而是一个有着清晰治理思路的社会。尧的话里,已经蕴含着长远规划的意识,甚至隐隐透出“可持续发展”的雏形。

接下来的讨论更加深入。有人提出要勘察河道走向,有人建议迁移低洼地带的部落,还有人提到要储存粮食以备灾年。尧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提出问题:“勘察河道需要多少人?走哪些路线?”“迁移部落的话,新的居住地选在哪里?谁来负责选址?”“储存粮食的话,用什么容器?放在哪里最安全?”

他的问题精准而务实,没有一句空话。青林注意到,每当有人提出一个想法,尧都会追问具体的执行细节,仿佛在脑海里提前演练整个过程。这种注重实操的治理风格,让他想起了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落地思维”。

会议结束时,尧已经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由三个部落分别负责上游、中游、下游的河道勘察,十天后汇总结果;另两个部落负责筛选新的居住地,要求地势高、靠近水源;所有部落都要按比例上缴粮食,统一储存在新建的粮仓里,由专人看管。

“此事关系重大,”尧最后说道,“每个部落的任务都写在木简上了,大家带回部落,务必落实。三个月后,我们再在这里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众人领了木简,行礼告退。青林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每个部落首领手里的木简大小一致,上面的刻痕清晰规范,显然是经过统一制作的。这说明,这里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文书系统,这可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你好像有心事?”尧走到他身边,递过来一块烤熟的谷物饼,“尝尝吧,这是今年的新粮。”

青林接过饼,咬了一口,口感粗糙,却带着天然的谷物香气。他看着尧,犹豫了一下,问道:“您为什么不直接命令他们做事,还要费这么大劲讨论?”

尧笑了:“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我一个人的想法,难免有疏漏。让大家都说说,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再说,他们自己说出来的办法,做起来才会更用心。”

“那如果有人不服从呢?”

“那就让他说说为什么不服从。”尧的语气很平静,“若是他说得有道理,我们就改;若是没道理,大家一起劝他。实在不听的,说明他心里没有大家,这样的人,留着也没用。”

青林怔住了。他忽然明白,这就是后世儒家推崇的“德治”。但这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基于共识的治理模式——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再依靠共识的力量推动执行。这种模式的效率或许不如高压命令,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持久的合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青林成了尧身边的一个特殊“随从”。他自称是“天外来客”,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好奇,尧也不疑有他,任由他跟着自己四处巡查。这段时间里,青林看到了更多让他震惊的景象。

他看到尧命人在高台上架起观测仪器——那是一个由七根长短不一的木杆组成的装置,通过太阳照射木杆产生的影子变化来记录时间。负责观测的人每天都会在龟甲上刻下影子的长度,日积月累,竟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历法。

“这是羲和他们观测了十年才定下来的。”尧指着龟甲上的刻痕对青林说,“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迁徙,都得看它的脸色。”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我总觉得还不够准,你看,去年秋分那天,本该降温,却热了三天,耽误了秋收。”

青林看着那些整齐的刻痕,忽然想起了现代的天文观测数据。他忍不住说道:“其实,地球绕着太阳转,公转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分成四季……”

他话没说完,就被尧打断了:“地球?太阳?你说的是‘天’和‘日’吗?”

青林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古人对天体的称呼不同。他点点头,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日是中心,大地绕着日转,转一圈就是一年。月亮绕着大地转,转一圈就是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