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斯不光自己琢磨,还爱跟人打听。有回他听说附近有个钟表匠,就跑去看人家怎么装齿轮。回来后蹲在地上画了半天,对青林说:“要是能让脚蹬子直接带动轮子转,不用往地上踩,是不是更快?”他在图纸上画了两个咬合的圆,“就像这样,一个动,另一个也跟着动。”
青林心里一动——这不是链条和齿轮的原理吗?没想到二百年前就有人想到了。
试了十几次,德莱斯终于做了个带齿轮的模型。小齿轮装在脚蹬子上,大齿轮装在轮子上,用皮带套着。踩起来确实不用蹬地了,但皮带总打滑,尤其是下雨天,根本使不上劲。“得找个不容易滑的东西,”他盯着皮带皱眉头,“也许用铁链子行?”
这天晚上,作坊的灯亮到后半夜。青林趴在旁边的草堆上打盹,听见“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还有德莱斯时不时的欢呼。等他醒过来,看见地上摆着个新的轮子,边缘有一圈铁牙,像梳子似的。
“你看!”德莱斯举着个小齿轮,往轮子上一扣,正好卡进铁牙里,“这样就滑不了了!”他转了转小齿轮,大轮子跟着慢悠悠地转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青林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他想起爷爷说过,最早的自行车没有链条,靠脚蹬地前进,后来才有了齿轮和链条,才有了现在的自行车。原来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就是这样一点点敲出来、试出来的。
过了段时间,德莱斯带着他的“奔跑机”去参加一个展览会。会上有好多新奇玩意儿,有能自己走的钟,还有用蒸汽带动的机器。但围在“奔跑机”旁边的人最多,都想试试这不用马拉的车。
有个戴眼镜的先生试骑的时候,不小心把车把撞歪了。德莱斯赶紧跑过去修,嘴里还念叨:“得把车把做得再结实点,最好能调高低,大人小孩都能骑。”他一边说一边用锤子敲,周围的人都鼓掌。
青林站在人群后面,突然觉得手里的收音机震动了一下。他掏出来一看,屏幕上闪过一行字:“时空锚点即将重置”。他知道,自己该走了。
“德莱斯先生,”青林跑过去,指着那台“奔跑机”说,“这东西将来会叫‘自行车’,会有好多人骑,会改变世界的。”
德莱斯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真的?那太好了。我就知道,不用马拉也能跑得很快。”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铁片子,上面刻着个轮子,“这个送你,算是谢你帮我拉风箱。”
青林接过铁片子,还没来得及说谢谢,眼前突然一黑。
等他再睁开眼,发现自己坐在博物馆的长椅上,旁边就是那台1817年的德莱斯自行车复制品。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铁架子闪闪发亮。
他摸了摸口袋,那片刻着轮子的铁片子还在。旁边有个小孩正指着自行车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没有链条怎么骑?”
青林突然笑了。他想起德莱斯蹲在铁匠炉前敲铁片子的样子,想起那些试骑时摔的跤,想起那个没做成的铁链子。
原来最了不起的发明,不是一下子就完美无缺的,是像德莱斯那样,带着点傻劲,一点点琢磨,一次次试错,才从粗糙的铁架子,变成了能跑遍世界的自行车。
他走出博物馆,看见街上好多人骑着自行车,叮铃铃的铃声特别好听。
青林握紧手里的铁片子,觉得二百年前的风,好像还在耳边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