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未来星空记 > 第139章 夏墟回响

第139章 夏墟回响(1 / 2)

青林的视网膜上还残留着实验室里跃迁引擎过载时的蓝白色光晕,耳边却已被一种陌生的轰鸣填满。

那不是机械故障的嘶鸣,而是水流撞击岩石的咆哮,混杂着数万人生生不息的号子声,像一柄粗糙的石斧,劈开了他对“现实”的全部认知。

他猛地低头,发现自己正站在一片泥泞里。

深褐色的泥浆没到小腿肚,带着河底腐殖质的腥气,黏腻地裹着他的作战靴——那是星际勘探队的标准装备,此刻却像一件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异物。

抬头望去,视野被一条奔腾的巨河占据,浑浊的浪涛裹挟着泥沙和断裂的树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翻滚,仿佛一条愤怒的土黄色巨龙。

河岸边,数不清的人影在移动。

他们大多赤着上身,皮肤被日光晒成古铜色,肌肉线条在汗水的冲刷下棱角分明。

有人扛着碗口粗的树干,有人用藤筐搬运石块,更多的人则手挽着手,组成人墙抵挡着不时漫过堤岸的河水。

他们的衣着简单到近乎原始,一块麻布围在腰间,长发随意地束在脑后,额头上刻着深浅不一的皱纹,像是被岁月和河水共同雕琢的岩石。

“这是……哪里?”青林喃喃自语,喉咙干涩得发疼。他记得自己正在距离地球37光年的“萤火星系”进行跃迁测试,引擎的反物质约束场突然崩溃,剧烈的时空扭曲将他卷入了虫洞。按照星际航行手册的记载,这种情况下,他本该在亚空间里被撕成基本粒子,但现在,他却完好无损地站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手腕上的多功能探测器还在工作,屏幕上跳动着一行行数据:大气成分与地球公元纪年早期吻合,含氧量23.1%,存在微量未知孢子;重力加速度9.78\/s2,接近地球标准值;时间……屏幕上的时间显示是一串乱码,紧接着,探测器发出了一阵刺耳的蜂鸣,屏幕骤然变黑——显然,这里的某种未知环境干扰了它的核心芯片。

“喂!你是谁?”一个粗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青林转过身,看到一个手持木耒的中年男人。男人身材高大,肩膀宽阔,脸上沾着泥污,眼神里带着警惕和好奇。他的麻布衣衫上绣着一个简单的图案,像是一只展开翅膀的鸟。

“我……”青林张了张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可能存在障碍。但让他意外的是,对方的语言虽然带着浓重的口音,却与古汉语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勉强能够听懂。“我是……迷路的旅人。”

“旅人?”男人皱起眉头,目光扫过青林的作战靴和紧身制服,“你穿的是什么?哪个部落的?”

“我来自很远的地方。”青林含糊地回答,他不敢暴露自己的来历。在星际公约里,干扰低文明星球的发展是重罪,但现在,他连自己究竟在哪个时代都搞不清楚。

就在这时,河对岸传来一阵骚动。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路,一个身影踩着泥泞,沿着临时搭建的木桥快步走来。那是一个老者,头发已经花白,用一根玉簪束在头顶,身上披着一件象征身份的兽皮斗篷,斗篷边缘绣着山川纹路。他的脸上布满皱纹,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每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脚下的泥泞不过是坚实的土地。

“是禹!是大禹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原本嘈杂的号子声都低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敬畏和依赖的安静。

禹?

青林的心脏猛地一跳。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混乱的思绪。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地球古代史课本里的内容。难道……他真的穿越到了传说中的夏朝?那个只存在于后世文献和考古碎片中的时代?

他死死盯着那个走来的老者。大禹的形象比教科书上的插画更具体,更真实。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垢,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而显得格外粗大。他没有穿鞋子,赤脚踩在泥里,每一步落下,都留下一个清晰的脚印。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显然很久没有好好休息过,但目光却异常锐利,扫过河岸的堤坝,仿佛能看穿泥土之下隐藏的隐患。

“堤坝如何了?”大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喧嚣的力量。

“回禀共主,”一个负责监工的头领快步上前,躬身答道,“昨日暴雨,北岸溃了丈余,已经组织人手修补,但水流太急,石料总被冲垮。”

大禹点点头,没有说话,径直走向溃口处。他蹲下身,用手抓起一把河泥,放在鼻尖闻了闻,又捻了捻,似乎在判断泥土的黏性。然后,他站起身,指着河对岸的一片树林,对身边的人吩咐道:“去那里砍些青竹来,编成竹笼,里面填满石块,投到溃口处。再让下游的人把筏子扎紧,挡住漂浮的树干,别让它们撞坏堤坝。”

他的指令清晰而果断,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周围的人立刻行动起来,号子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加响亮,仿佛注入了新的力量。

青林站在人群边缘,看着大禹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在他的时代,治理这样规模的洪水,只需要派出工程机器人,启动堤坝修复程序,最多不过三天就能完工。但在这里,人们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与这条狂暴的大河搏斗。而大禹,就是这场搏斗的核心,是所有人的精神支柱。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暂时留在了工地。他不敢暴露自己的来历,只能装作一个失去部落的流浪者,跟着众人一起搬运石块,砍伐树木。他的现代知识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他知道流体力学,知道如何计算堤坝的承重,但他没有材料,没有设备,甚至连最基本的混凝土配方都无法实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远超这个时代的体能,默默地加入这场人与天的抗争。

他渐渐了解到,这场治水已经持续了十三年。十三年前,黄河下游连年泛滥,淹没了无数村庄和良田,部落联盟的首领舜任命禹的父亲鲧治水,但鲧采用堵截的方法,九年无果,最终被舜处死。禹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改变了策略,以疏导为主,带领着各个部落的人,疏通河道,修筑堤坝,足迹遍布中原大地。

“禹共主已经三年没回过家了。”一次休息时,那个最初盘问青林的男人告诉他。男人名叫石,是来自有扈氏部落的族人,负责搬运石料。“上次路过涂山,他妻子刚生下儿子启,有人劝他回去看看,他说‘治水要紧’,就只是站在山头望了一眼,就转身回来了。”

青林的心微微一颤。他在历史书上读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但文字是冰冷的,远不及此刻从一个亲历者口中听到时来得震撼。他看向不远处的大禹,老人正在和几个部落首领讨论着什么,眉头紧锁,时不时用手比划着河道的走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给他花白的头发镀上了一层金边,却掩不住他眉宇间的疲惫。

“他不想家吗?”青林忍不住问。

石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这个问题。他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共主心里装着的是天下人啊。河水不退,百姓就无家可归,他怎么能先顾着自己的家?”

青林沉默了。在他的时代,个人主义早已深入人心,像大禹这样为了公共事业而彻底牺牲个人情感的行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开始理解,为什么这个时代会被后世反复传颂——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因为他们有着一种原始而磅礴的精神力量,一种愿意为了群体生存而付出一切的勇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林渐渐适应了工地上的生活。他学会了用简陋的工具砍伐树木,学会了用藤条捆绑石块,甚至学会了用最原始的方法判断天气。他的作战靴早已被泥浆浸透,制服也磨破了好几处,但他的身体却变得越来越强壮,皮肤也晒成了和当地人一样的颜色。

这天夜里,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临。工地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天气对刚刚修补好的堤坝来说意味着什么。

大禹站在堤坝上,望着漆黑的河面,脸色凝重。他身边的几个部落首领都劝他先避避雨,但他摇了摇头:“雨越大,越要守住这里。一旦溃堤,下游的部落就全完了。”

他转过身,对着身后的人群高声喊道:“兄弟们!今晚有硬仗要打!能拿起工具的,都跟我上堤坝!”

“吼!”数万人的回应声震彻夜空,盖过了风声和雷声。

青林也跟着人群冲上了堤坝。暴雨如期而至,豆大的雨点砸在脸上生疼,视线被雨水模糊。河水在狂风的推动下变得更加狂暴,一次次撞击着堤坝,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随时都会决堤。

“快!用竹笼填那里!”大禹的声音在雨幕中响起,他指着一处正在被河水冲击的薄弱点,那里的泥土已经开始松动。

青林和几个年轻人立刻扛着装满石块的竹笼冲过去,试图将竹笼塞进缺口。但河水的冲击力太大,刚放下去的竹笼瞬间就被冲走了。

“不行!太轻了!”石大喊着,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大禹眉头一皱,突然喊道:“把那根巨木推过来!”

不远处,一根数人合抱的树干正躺在泥里,那是准备用来加固堤坝的。几个壮汉立刻上前,试图推动巨木,但树干实在太重,任凭他们使出全身力气,也只是挪动了几寸。

青林看着这一幕,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快步跑到大禹身边,喊道:“共主!让大家把树干抬起来,一头抵住堤坝,另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后面的岩石上,形成一个三角支撑!”

大禹愣了一下,显然没听懂“三角支撑”这个词,但他立刻明白了青林的意思。“好!就按他说的做!”

在大禹的指挥下,数十人合力抬起树干,将一端牢牢抵住缺口处,另一端则用粗壮的藤绳固定在远处的一块巨石上。当又一波巨浪袭来时,树干稳稳地挡住了冲击,缺口处的泥土不再松动。

“有效!”有人欢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