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海王归来,千亿谢礼碾碎背叛 > 第142章 当“千机”遇上“非遗”

第142章 当“千机”遇上“非遗”(2 / 2)

“第三,”陈远看向苏晚晴,眼神深邃,“这件事由你全权负责,但也由你承担全部风险。如果出现任何预料之外的问题,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立刻停止并回收所有已应用材料,不计代价。”

苏晚晴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我会亲自盯紧每一个环节。”

伊莎贝拉也表示了同意:“很合理的平衡,陈。我会在欧洲这边配合,筛选合适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古建修复项目,作为下一个试点目标。”

分歧暂时弥合,战略得以推进,但陈远心中那根关于“责任”的弦,却绷得更紧了。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城市,心中暗道:技术的步伐越来越快,他必须确保这辆狂奔的马车,不会因为速度过快而脱离掌控。

接下来的日子,苏晚晴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和细腻的操作手腕。她并没有急于将“千机”材料推向市场,而是精心选择了第二个试点项目——与一家极具声望、专注于东方木质结构古建筑修复的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修复一座位于江南水乡、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宋代木构廊桥。

这个选择极具智慧。木质结构修复对材料的兼容性、稳定性和“呼吸性”要求极高,挑战更大,一旦成功,说服力也更强。同时,与“非遗”基金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文化格调和公众亲和力,有效避开了单纯商业化的质疑。

项目启动当天,细雨蒙蒙,古老的廊桥在烟雨中更显沧桑。苏晚晴亲自到场,她换上了一身素雅的藕荷色中式改良长裙,外罩一件同色系的薄羊绒披肩,长发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挽起,显得温婉而庄重,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她与基金会那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会长一起,为项目奠基。

修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让“千机”这种充满未来感的材料,不着痕迹地融入古老的木质肌理,同时还能发挥其自适应保护的特性,对技术团队是极大的考验。苏晚晴几乎常驻项目现场,与老师傅们、技术专家们反复商讨、试验。

期间,老鬼从安第斯基地打来视频电话凑热闹,看到现场画面,忍不住啧啧称奇:“哎呦喂!苏总这是要把高科技玩出花来啊!这廊桥修好了,怕不是能自己调节湿度温度,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霉?以后改名叫‘智能恒温非遗廊桥’算了!”

苏晚晴被他逗笑,无奈道:“鬼叔,您就别添乱了。我们这可是在跟时间和历史赛跑。”

老鬼却难得正经了一下:“苏总,要我说啊,你这事儿干得漂亮!科技这玩意儿,不能老是高高在上,就得接接地气!让老祖宗的东西也能沾沾未来科技的光,这叫什么?这叫……文明的接力棒!比造歼星舰有意义多了!”

他的话糙理不糙,让苏晚晴心中更多了一份笃定。

数月后,廊桥修复工程悄然竣工,没有大肆宣传。但当那座古桥以焕然一新、却又古韵盎然的姿态重新横跨在潺潺流水之上时,还是引发了文物保护界和当地民众的巨大轰动。经过精密仪器检测,融入廊桥关键节点的“千机”材料,不仅完美加固了结构,其微弱的能量场竟然真的能与周围环境互动,有效缓解了木材因湿度变化引起的胀缩,仿佛给古桥穿上了一件无形的、会呼吸的“智能防护服”。

老会长激动地拉着苏晚晴的手,老泪纵横:“苏总……谢谢!谢谢你们!这座桥,至少还能再站八百年!”

消息不胫而走,之前因为官方审查而对震海持观望态度的部分机构和人士,态度开始松动。震海集团的形象,从一个“激进、神秘的高科技公司”,悄然向“兼具科技实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守护者”转变。

陈远在总部收到苏晚晴发来的竣工照片和报告,看着照片中那座在夕阳下散发着温润光泽的古桥,以及桥边苏晚晴那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宽慰的笑意。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苏晚晴:“晚晴,辛苦了。你做得很好。”

电话那头,苏晚晴的声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快:“是我们做得很好,陈远。而且,这证明了一点——有时候,给高科技一颗拥抱传统的心,或许才是它最好的‘控制阀’。”

陈远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或许,苏晚晴和伊莎贝拉是对的。在谨慎的框架内,积极地探索技术与人、与社会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可控”。

而此刻,在安第斯山脉深处,那座由“青帝”能源驱动的“银河系网吧”,也即将迎来它的“开业大吉”。宇宙的奥秘与地球的烟火气,正在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并行不悖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