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与孙艺珍交流(2 / 2)

这番话既肯定了朴赞郁的商业成就,又精准地点出了其艺术核心,立刻赢得了导演的好感。朴赞郁脸上露出了笑容:“哦?刘会长也对电影有研究?”

“不敢说研究,只是作为观众,有些粗浅的看法。”刘天昊微微一笑,话锋却顺势转向了孙艺珍刚才的观点,“尤其是非常赞同孙艺珍小姐刚才的话。艺术的价值确非票房所能局限。

就像孙小姐主演的《假如爱有天意》、《妻子结婚了》等作品,当年票房或许并非顶尖,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和艺术生命力,至今仍被影迷津津乐道,成为了韩国爱情电影的经典。

这种穿越时间的长久魅力,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他巧妙地借用了孙艺珍自己的作品为例,来佐证她的观点,既显示了他对韩国影史的熟悉,更表明他认真聆听并深刻理解了她的见解。

孙艺珍原本疏离的眼神中,不禁闪过一丝讶异和微妙的波动。她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商业巨头,会对她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并非票房爆款的作品有如此精准的评价和认知。

“不过,”刘天昊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变得更加深邃,“我认为,在当今时代,艺术与商业并非完全对立。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那个能让两者相互成就的‘支点’。”

他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比如,用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心制’确保工业效率和市场底线,同时保留欧洲‘作者电影’的艺术探索空间。

或者,利用流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洞察观众潜在需求,再注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美学追求进行创作。不是迎合市场,而是引导和培育市场。”

他略微思考,举了一个这个世界尚未出现的例子,“就像……或许可以尝试一种‘季播剧’模式,像制作高端文学作品一样。

用电影级的制作水准,讲述一个复杂的长篇故事,既满足观众持续的追剧热情,又保证了叙事的深度和艺术完整性。”

这番论述,跳出了单纯“艺术至上”或“市场为王”的争论,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和操作性的“平衡支点”理论。

刘天昊并且引入了“流媒体数据分析”、“季播剧模式”等对于2010年的韩国影视圈来说颇为新颖甚至超前的概念。

朴赞郁导演听得目光炯炯,陷入了思考。周围几位电影公司的代表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孙艺珍静静地听着,之前轻轻抵着下巴的手指不知何时已经放下。她凝视着刘天昊,眼神中的惊讶和探究之色越来越浓。这个男人,完全颠覆了她对“财阀”、“商人”的刻板印象。

他不仅拥有惊人的财富和魄力,更展现出一种深沉的、跨界的智慧和对文化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这种超越年龄和身份的见识,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智力上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刘会长的见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孙艺珍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比刚才多了一丝温度,也多了几分认真,“尤其是关于‘引导和培育市场’的观点。

作为演员,其实我们也常常在思考,如何在商业诉求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正是最考验创作者智慧的地方。”刘天昊迎上她的目光,笑容温和而自信,“但也正是这种平衡的过程,才能诞生出真正有生命力、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我相信,以孙艺珍小姐对表演的敬畏和对作品的选择,一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他没有继续高谈阔论,而是巧妙地将话题交还给了孙艺珍,给予她充分的表达空间和尊重。这种不着痕迹的体贴,远比刻意的恭维更能打动人心。

接下来的交谈,变得越发顺畅和深入。

刘天昊并未刻意卖弄,而是始终围绕着电影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等话题,与朴赞郁、孙艺珍等人进行着平等的交流。

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结合昊天集团在娱乐产业布局中的实际案例,展现出的广阔视野和独到眼光,让在场的几位圈内大佬都不得不收起最初的轻视,真正将他视为可以对话的同行者。

孙艺珍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她发现,与刘天昊交谈非常舒服,他不仅能理解她关于表演、关于角色创作的感悟,还能从制片、市场等更宏观的角度给出富有启发的观点。

她那双着名的、清澈如溪水的眼眸中,欣赏和好奇的光芒越来越明显。

偶尔在刘天昊阐述一个精彩观点时,她会不自觉地再次抬起手指,轻轻抵住下巴,专注聆听的姿态,愈发显得动人。

慈善拍卖环节开始后,刘天昊以高价拍下了一幅由孙艺珍捐赠的、她亲自参与绘制的抽象画作品,用于支持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

这个举动,既是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也是对孙艺珍个人心意的一种含蓄而得体的肯定。

晚宴结束时,刘天昊与孙艺珍礼貌地道别。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相视一笑,彼此眼中都多了一份理解和欣赏。

“今晚很愉快,谢谢刘会长的分享。”孙艺珍微笑着说,语气真诚。

“是我的荣幸,孙艺珍小姐。期待下次有机会再向您请教。”刘天昊颔首回应。

坐在回程的车里,刘天昊看着窗外流逝的霓虹,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

今晚的收获,远超预期。

他成功地在韩国最顶层的文化圈层中,留下了深刻而积极的印象。

刘天昊不仅与朴赞郁这样的大导演建立了初步联系,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淡雅如菊的女人心中,投下了一颗名为“好奇”的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