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粉的米白:描述为“曦曦刚洗完澡,裹在柔软毛巾里时,肌肤透出的那种干净、安心的暖意。”旁边用淡淡的粉色和米色水彩做了色块标注。
浅淡的木质棕:联想到“傅景渊书房里,旧书和皮革椅子散发出的,沉静而可靠的温暖。”
温凉区:
某种特定的蓝灰色:记录“深夜他加班时,书房门缝下透出的那线光,是清醒而孤独的微凉。”
清晨的淡紫:标注“破晓前天空的颜色,带着希望与一丝未褪的寒意。”
薄荷叶的翠绿:旁边画了个小水壶的简笔画,写着“曦曦浇水后,叶片上滚动的水珠,清凉又充满生机。”
冰冷区:
深沉的钻蓝:联想到“雪夜窗外,无人街道的寂静与寒冷。”
带着金属光泽的银灰:思考着“某种疏离、理性的温度,尚未找到对应的情感联结。”
她不仅记录颜色和描述,还会尝试用不同比例的色彩混合,在笔记本的边缘涂抹出色块,旁边注明使用的颜料和调和媒介,试图在调色盘上“复现”那种特定的温度感。她甚至会记录下产生这种联想的具体场景、光线、甚至当时的气味和声音。
这本灵感笔记,成了她最私密的艺术地图。它不再是随性的记录,而是有意识的构建。通过这个“对照表”,她开始尝试在新的创作中,更主动地运用色彩来“调控”画面的情感温度。一幅描绘家庭温馨的画,她会刻意加重“温暖区”色调的运用;而一幅带有沉思意味的作品,则可能会融入更多“温凉区”的色彩。
傅景渊有次无意中看到这个打开放在画架旁的笔记本,翻看了几页后,眼中露出了深深的赞赏。他并未过多评论,只是后来出差时,特意为她带回了几个不同地区、有着微妙色差的手工制作颜料块,补充她的“色彩库”。
这本《颜色与温度的对照表》是林晓悠艺术探索进入更深层次的一个标志。它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归纳相结合,让她的创作拥有了更坚实的内核和更独特的个人印记。她知道,这个对照表会随着她的人生阅历和感悟不断丰富、修正,它将伴随她的艺术生涯,成为她与世界、与情感进行色彩对话的,最独特的密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