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中心音乐课的沙锤混响渐渐在记忆中沉淀,化为小傅曦成长乐章中一个轻快的音符。画展的成功,如同为林晓悠的艺术生涯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推力,不仅带来了声誉,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邀约和合作意向。她的生活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母亲、妻子和艺术家多重身份间切换,忙碌却充实。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未让她停下探索的脚步。相反,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她对自己艺术语言的要求也愈发精进。她不再满足于仅仅记录和呈现,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色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与能量。她想要构建一套更个人化、更精准的色彩表达体系。
这个想法,源于一次偶然的观察。那是一个黄昏,她抱着玩累了的小傅曦在阳台看夕阳。小家伙因为长牙有些烦躁,身体微微发烫,小脸也红扑扑的。林晓悠轻轻拍着他的背,哼着歌,目光无意间落在儿子因为不适而泛红的脸颊和耳根上。那是一种带着生命热度的、饱满的绯红,与她调色盘上任何一种红色都不同,它似乎本身就带着一种“温度”。
这个念头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她的思绪。颜色,难道不是有温度的吗?
她立刻轻轻将睡着的儿子放进婴儿床,快步走进画室,拿出她随身携带、用于记录灵感的皮质笔记本。这本子里面已经贴满了各种素材:一片银杏叶、儿子涂鸦的碎片、布料样本……而现在,她翻到崭新的一页,郑重地写下了标题:《颜色与温度的对照表》。
这并非科学意义上的温度测量,而是她作为艺术家,对色彩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和生理感受的私人化归纳。
她开始系统地整理和记录:
炽热区:
浓烈赭石混合朱红:记录下“如同那次曦曦高烧时,掌心传来的滚烫,混合着心焦与守护的决心。”旁边贴着当时用手机拍下的、儿子睡着后仍带着红晕的小脸特写。
饱满的橙黄:标注“秋日银杏小径,阳光穿透叶片,落在皮肤上的暖意,是充满活力的、欢愉的温度。”旁边贴着那片作为书签的金色银杏叶。
燃烧的猩红:思考着“像壁炉里跳跃的火焰,是安全感与危险的临界点,带着激情与警示。”她回忆起停电那晚,蜡烛火苗带来的温暖与摇曳的不安感。
温暖区:
柔和的鹅黄:写下“清晨喂奶时,台灯光晕笼罩着我们的光圈,是乳汁般温润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