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至北疆,守军士气大振!摄政王亲临,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与肯定。而当辽国南京留守耶律重元得知杨延昭竟真的离开汴梁,亲赴前线时,也是大吃一惊,心中不免多了几分忌惮。他原本以为大宋内部不稳,杨延昭必被困于中枢,无力北顾,却没想到对方如此果决!
杨延昭抵达雄州后,并未急于与辽军交涉,而是立刻巡视边防,检阅军队,查看军械粮草储备。他登临城头,远眺北方辽军连绵的营寨,目光冷冽。
“王爷,辽军近日虽频频挑衅,但似无立刻大举进攻的迹象,多为试探。”北疆留守大将禀报道。
“试探?”杨延昭冷哼一声,“那便让他们试探个够!传令下去,自明日起,我边军斥候,前出三十里!凡遇辽军游骑,一律驱逐!若敢反抗,格杀勿论!另,调‘神臂弩’营上城,日夜戒备!”
他要反客为主,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回应辽国的试探!
接下来的数日,宋辽边境的气氛陡然紧张到了极点。双方斥候在边境线上爆发了多次激烈的小规模冲突,互有伤亡。宋军凭借着改良后的强弩和昂扬的士气,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数次将辽军游骑追杀了十数里。杨延昭更是亲自披甲,于一次辽军试图靠近侦察时,登城示警,其身影出现在雄州城头,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也让对面的辽军将领暗自心惊。
与此同时,杨延昭以摄政王名义,再次向辽国南京留守司发出措辞极其强硬的外交照会,严正声明大宋扞卫领土之决心,并要求辽国对其挑衅行为做出解释和道歉,否则,一切后果由其承担!
在这种军事高压与外交强硬的组合拳下,耶律重元开始动摇了。他本意是趁火打劫,试探虚实,并非真想在此刻与刚刚经历西线大胜、士气正旺的宋军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尤其是那位传奇的杨延昭还亲临前线。若真打起来,胜负难料,即便胜了,也必然是惨胜,得不偿失。
就在耶律重元犹豫不决之际,又一个对辽国不利的消息从西方传来——西夏内乱持续,没藏讹庞虽暂时控制局面,但国力大损,根本无力东顾,更别提配合辽国牵制宋军了。
失去了西夏的策应,面对态度异常强硬、且有名将坐镇的宋军,耶律重元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最终,在僵持了半月之后,辽军开始后撤,边境紧张局势得以缓解。
杨延昭以其坚定的意志和强硬的姿态,成功地逼退了辽国的军事讹诈,稳住了北方防线。
而在此期间,汴梁方面,在寇准、李迪的坐镇和杨延光的武力威慑下,虽有暗流涌动,却并未发生大的动荡。那些试图趁机作乱的势力,见摄政王在北疆应对自如,辽军亦被迫后退,知道时机已失,不得不暂时蛰伏起来。
当杨延昭处理好北疆事务,班师回朝的消息传回汴梁时,所有心怀鬼胎者,无不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他们知道,那位携大胜之威、稳固了边防的摄政王,下一步,必然是要回过头来,清算旧账了。
砥柱中流,力挽狂澜。杨延昭以其卓越的胆识与能力,成功化解了登基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然而,经此一役,他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帝国内部盘根错节的矛盾与阻力。天下棋局,经此风雨洗礼,执子者的权威得以巩固,但接下来的落子,必将更加凌厉,也更加关键。